(通讯员 林愉珺 潘碧琪 郭诗兰 卢瑞婷)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深化资助育人成效,一场主题为“微光筑梦情暖童心”的资助育人活动于2025年7月5日在韶关市新丰县沙田镇中心小学开展。活动由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组织实施,通过开展心理疗愈活动、深入的校家沟通,以及广泛的资助政策宣传,构建起覆盖学生个体、校园环境及家庭的多层次纵向帮扶网络,为当地儿童的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疗愈活动:用艺术守护心灵绿洲
“咚、咚咚 ——” 上午 9 时,非洲鼓、低音鼓的节奏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此起彼伏。在“以鼓为媒 倾听心灵”心理鼓圈活动中,30 余名孩子围坐成圈,手持非洲鼓、低音鼓、金属乐器、木制乐器等多类型乐器,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他们学习用简单的节奏彼此呼应、对话。起初略显生疏的鼓点,逐渐汇聚成充满活力与默契的和谐乐章。随后的“绘画团体疗愈”活动则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通道。学生们在画纸和明信片上自由挥洒色彩,描绘心中的家园、梦想或烦恼。老师细心观察,适时通过温和的提问,引导学生们分享画作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让无形的情绪得以具象呈现和疏解。
精准对接:让帮扶更有深度与温度
活动期间,微光志愿服务队成员不仅与孩子们积极互动,更深入对接学校与家庭层面,精准锚定帮扶需求。为让关爱行动兼具深度与温度,团队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共同发力,将教育引导与实际帮扶相结合,创新开展“致敬抗战英雄 爱心筑梦未来”“古韵润童心 史语筑未来” 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历史精神传承与当下关爱行动深度融合,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红色种子与文化自信的萌芽。
此外,志愿者还与各班班主任开展深度座谈,掌握学生在学业、日常生活及普遍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志愿队成员跟随班主任进行入户走访,实地探访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耐心向家长解读“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国家教育资助政策,推动政策精准滴灌。
政策下乡:打通帮扶“最后一公里”
为将国家资助政策的阳光播撒到更广阔的乡村角落,志愿队成员们走出校门,带着一摞摞精心整理的资助政策手册—— 封面上印着 “国家助学金申请流程图”“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指南” 等清晰条目,在沙田镇人流密集的市集和村道进行流动式宣传。
“大叔,您家孩子读初中了吧?这是国家给家庭困难学生的补助政策,您看看”“阿姨,要是孩子将来上大学,学费不够可以办助学贷款,在校期间利息全免呢”,志愿者们主动迎向过往村民,递上手册时总不忘多问一句家庭就学情况。碰到对 “贷款” 心存顾虑的家长,就拿出手机展示政策解读短视频,用 “上学不花钱、毕业再还款” 的通俗话打消疑虑。从市集的人声鼎沸到村道的烟火日常,志愿者们用一次次递出的手册、一遍遍耐心的讲解,让 “国家资助” 不再是模糊的名词。
此次沙田之行,微光志愿服务队不仅关注孩子们当下的心理感受,更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成长环境。通过了解学生个体心理、与教师协同开展教育活动、深入家庭了解需求并宣传政策信息,志愿队尝试搭建起一条连接不同层面需求的纵向关爱通道。纵向帮扶的探索,正为更多乡村学校的儿童们点亮心灯、筑梦未来铺设温暖而坚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