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非遗寻迹”社会实践团携手苏州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实践团走进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开启了一场以“走进非遗·匠心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两校青年学子通过沉浸式参观与深度体验,共同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与市级非遗刻纸门花的独特魅力,解码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溯源根脉,探寻发展脉络。实践团首先探访泗洪县文化艺术中心、泗洪县博物馆及半城镇文化站。在文化艺术中心,泛黄典籍里 “渔歌唱晚” 的记载与渔船图谱,勾勒出先民 “靠水吃水” 的生活长卷。半城镇文化站里,传承人展示的刻纸门花样本,红纸上跃动的鱼跃龙门纹样,诉说着民俗里的生活智慧。成员们埋首史料、细观文物,系统梳理出洪泽湖畔渔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其孕育的丰富非遗生态,着重了解了洪泽湖渔鼓从劳作号子到艺术表演的兴衰、刻纸门花的吉祥寓意与技艺精髓,心底悄然升腾起传承文化的时代责任感。
沉浸体验,感受非遗魅力。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张仁高老师的指导下,于动手实践和亲耳聆听中感受非遗魅力。刻纸桌前,成员们屏息凝神,执起刻刀,于方寸纸间游走,“柿柿如意”的纹样逐渐跃然纸上;亲手触摸鼓面,学习击打节奏,尝试模仿韵味悠长的唱段。“一刀一刻、一鼓一韵,亲身体验后才真正懂得何为匠心,也更深刻理解了张老师‘让文化在年轻人手中传承下去’的执著信念”。团队负责人李欣芯说道。
创意赋能,注入传承动能。如何让非遗焕发时代新彩?当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相遇,便能碰撞出令人惊叹的文化火花。计算机工程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深谙此道,他们明白要让渔鼓与刻纸这些古老艺术在当下焕发新生,不能止步于简单的保护与传承,更需以创新为翼,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动能。为精准捕捉渔鼓与刻纸的核心精髓,实践团成员多次走访非遗传承人张仁高老师,围坐一旁,听张老师讲述渔鼓唱腔里的江湖往事,看他手中刻刀在红纸上流转出的万千纹样。渔鼓上的古朴纹饰、刻纸中寓意吉祥的花鸟图案,都被成员们用相机拍下、用笔记录,化作创意设计的灵感宝库。在此基础上,他们精心设计出一系列融合渔鼓与刻纸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与美感的环保袋、设计精巧的书签、富有文化意蕴的明信片等,皆在其中。这些凝聚着创意与匠心的文创产品,一经呈现便得到张仁高老师等传承人的高度认可。更令人欣喜的是,它们还走进了当地的暑托班和校园成为宣传非遗文化、连接年轻群体的生动载体。计算机工程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用专业所长架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渔鼓与刻纸在创意的赋能下焕发别样时代新彩。这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让我们得以窥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无限可能。

此次跨校联合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溯源,更是一堂鲜活的“行走思政课”。青年学子们在沉浸参观体验中筑牢文化自信,在运用专业知识中激活非遗文化创新表达。未来,“非遗寻迹”团队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实践中绽放耀眼光芒。
通讯员:李欣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