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6日,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智汇乡村促振兴科技支农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郭泉和朱鹏飞的带领下,一行24人前往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三树村开展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该实践团以“科技赋能、服务惠民、助力振兴”为宗旨,进行了柑橘黄龙病检测、村庄墙壁美化、义务维修、科普课堂和调查访谈等多样化活动,旨在通过科技手段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
科技赋能柑橘产业
在桂林市灌阳县三树村的广袤田间,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智汇乡村促振兴科技支农实践团成员们,化身为“数字农技员”,运用前沿的YOLOv12目标检测技术,为当地柑橘园进行了一次精准的“体检”。他们通过系统采集果树图像数据,利用AI模型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出柑橘黄龙病的疑似病株。此外,实践团还对土壤墒情、水分分布、光照强度等关键生长环境因子进行了同步测量和记录。这套经济实惠的系统不仅实现了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而且通过“AI+”技术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院领导指导实践团学生在田地开展黄龙病检测。桂林理工大学 陈美琦 供图
义务维修服务民生
针对村民普遍面临的“家电维修难”问题,实践团设立了义务维修服务站。在为期四天的服务中,他们为乡村居民维修了电风扇、电脑、血压计等家用电器十余次。一件件重新运转的家电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实际困难,更在拆装调试的过程中,悄然拉近了青年学子与乡亲们之间的距离,搭建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实践团学生在田地开展义务维修。桂林理工大学 陈美琦 供图
妙笔美化乡村家园
实践团的同学们还用画笔为三树村的墙壁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他们绘制的柑橘收获画面不仅与村中的支柱产业紧密相连,更深深触动了乡亲们的心灵。金黄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展现了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当家品种;层叠的果园、蜿蜒的小路、熟悉的竹筐,这些细节还原了最真实的生产场景。通过艺术的力量,实践团为乡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团学生在田地开展墙绘。桂林理工大学 李俊慈 供图
趣味科普启迪未来
桂林市灌阳县三树村的孩子们近日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智汇乡村促振兴科技支农实践团,将科学知识带进了乡村课堂,为当地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一场趣味科普盛宴。
实践团通过三个精心设计的实验,向孩子们展示了科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在“空气炮显威”实验中,孩子们观察到气压如何产生强大的冲击力,直观地理解了冲击波的形成。“光影魔术秀”则通过光与影的互动,使孩子们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3D打印奇观”实验则让孩子们亲眼见证了现代制造技术如何将虚拟设计转化为实体模型,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科技的好奇心。
此次活动不仅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和创新的种子,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实践团成员为三树村孩子进行物理科普。桂林理工大学 李心慧 供图
学院领导关怀三树村
7月15日上午,学院党委书记秦勤忠、学院院长董明刚及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蒋琼亲临三树村,参与并指导实践团的工作。领导们走进柑橘园,实地察看了AI检测技术的应用,并在维修台前与同学们一起帮助村民调试风扇,了解3D打印机的操作。董院长鼓励学生们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蒋书记则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和休息。三位领导还与镇村干部进行了交流,明确了后续的合作需求,并为实践团成员送上了解暑饮品,为炎热的工作环境带来了一丝清凉。
领导老师与全体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桂林理工大学 陈美琦 供图
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汇乡村科技支农实践团此次赴三树村的科技支农实践,以智慧赋能农业、巧手服务民生、妙笔描绘乡韵、科普启迪未来,生动诠释了高校学子的责任担当。实践团不仅为乡村注入了科技动力,解决了村民实际困难,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科学火种,绘就了产业兴、家园美、人才聚的振兴图景。这趟实践之旅,是智慧与乡土的深情对话,更是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文:杨轶钧、岳飞宇 图片:陈美琦、李俊慈、李心慧 编辑:江艾、吴遥 审核: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