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形似龙爪的山野奇果——旬阳拐枣,正从秦巴山腹地破土而出,化身年产值近十亿的“黄金产业”!汉水之滨,千沟万壑间,这曾寂寂无名的弯绕野果,在政策春风的精准滴灌下,正在长成参天大树。摘一颗入口,清冽山风裹挟着蜜意瞬间在舌尖绽放。《诗经•尔雅》中称:“翼古者,人君燕食所加,庶羞。”它的甘甜,连山间的甘蔗都比不上。
山还是那青山,水还是那绿水。如今,深深浅浅的拐枣林,铺展的不仅是蓬勃绿意,更是乡亲们心头沉甸甸的金色希望。这青山变金山的生动实践,已深深烙进旬阳的山水肌理,融入滚烫的日子。
拐枣示意图
这“绿水青山”孕育的“金山银山”,正沿着一条深加工的黄金链条不断延伸。其中,最璀璨夺目、最能凝聚旬阳风土之魂的明珠,莫过于以拐枣为魂,经岁月雕琢而成的拐枣美酒。它,不仅是旬阳人们千百年岁月的沉淀,更是秦巴山馈赠给中华太极城的液体诗篇。
拐枣酒产品示意图(团队自摄)
拐枣酒,是旬阳的瑰宝。它以拐枣为原料,经传统古法工艺酿造而成,酒香浓郁,口感醇厚。旬阳市金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拐枣王”原浆酒,以土法酿酒工艺闻名,这一工艺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旬阳的金色名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旬酿拾光”暑期社会实践团(后简称西建大团队),怀揣着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憧憬,来到陕西旬阳进行实地考察。
为进一步深化对旬阳特色产业的研究,西建大团队,在完成前期对旬阳拐枣酒的深入考察后,于今日(7月22日)上午专程造访陕西旬阳拐枣产业有限公司。调研组受到一位多年抓拐枣产业的老同志的热情接待。这位老同志与西建大师生代表就旬阳拐枣产业未来发展路径与核心挑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座谈中,老同志详细介绍了旬阳拐枣产业的现状、优势及发展规划,并就师生们关切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与深度剖析。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研团队聚焦的议题,如产品深加工技术提升、市场拓展策略、品牌价值构建等,正是当前旬阳举全市之力重点突破的核心方向。双方在交流中展现出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共同关切与深入思考。
团队代表与相关产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团队自摄)
针对旬阳拐枣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度小的问题,老同志表示,政府已引入顶级酿造团队,将成熟的酱香型白酒工艺与拐枣特性深度结合,能大幅提升拐枣酒的品质与口感。更关键的是,拐枣酒的主要原料拐枣,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丰富的保健价值。通过科学酿造,拐枣中富含的有益微量元素(如硒)等有效成分得以保留,赋予其独特的健康属性。基于其保健属性,可以进一步开发中药产品,拐枣健康饮品等产品以拓宽他的市场与产品多样性。相关的拐枣产业生产厂房已在吕河镇,金寨村等多地建成,企业与政府联动加快产业化落地推进。
向团队成员介绍拐枣产业发展历史以及拐枣相关产品(团队自摄)
其次拐枣酒产业具备强大的带动能力:直接惠及旬阳85,000户种植农户,并辐射安康八十万亩及整个秦巴山区七十多县乃至云南、贵州、江西等地的种植基地。万吨级产能目标将有效消化原料,保障农户收益。更重要的是,拐枣作为非粮食作物资源,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保障产品品质后,对减少酿酒粮食消耗、弥补潜在粮食缺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未来贡献不可估量。
老同志描绘的产业前景之宏大,远超团队成员最初的想象。从带动八万五千户旬阳农户,到辐射整个秦巴山区七十余县,再到万吨级产能的战略目标,以及其作为非粮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层面的深远意义,都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这颗“山野奇果”所蕴含的惊人能量和肩负的时代使命。这不仅是旬阳的机遇,更可能成为区域发展乃至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他也坦诚指出了国内在拐枣深度开发方面存在的短板:在拐枣核心部位枳椇子的高附加值利用上,如韩国知名品牌将其提取物用于高端护肤品,印度应用于传统医药研发,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化程度仍有不小的差距。这恰恰指明了未来需要攻关的高地所在。
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啤酒,这个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产品,成为了旬阳人合作的对象。他们计划将拐枣与啤酒完美融合,创造出全新的特色啤酒。这不仅是口味上的创新,更是产业上的突破。因为拐枣的含糖量远高于大麦,这种替代不仅节省了大量粮食成本,更为两地的合作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让啤酒产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产业腾飞插上翅膀。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深入挖掘拐枣的药用与保健价值,开发出富硒拐枣茶、醒酒护肝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开发了拐枣的更多价值。企业的创新经营亦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保障原料供应与质量,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引入现代化工艺与设备,又推动了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
如今,旬阳拐枣酒及其附加产品,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它不仅带动了种植、生产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旬阳拐枣,这一山间精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华丽篇章。
此次考察,大家目睹了当地从坚守非遗工艺到引入尖端技术,从跨界创新到布局高附加值产品(药用保健开发)。拐枣产业的发展天地远比想象中更为广阔。在持续发展、扩大知名度的同时,旬阳人直面缺乏高精尖领域(如化妆品原料、生物制药等)的技术短板,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以提高附加值,这是突破发展上限的关键所在。我们坚信,在政府、企业、科研与农户的合力耕耘下,这条源自秦巴的“金色链条”,必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绘就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画卷!
团队成员合照(团队自摄)
(撰稿人:张佳玉、陈岩、张子煜)
(图片来源:张弛、扈子偌)
(实践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旬酿拾光”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