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彩云推普先锋团赴丽江市永胜县新民小学开展“彩云推普·非遗同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并赴丽江博物馆开展“普韵寻迹 话语前年”纳西文化语言传承行动。团队以普通话为纽带,以实践为课堂,让千年文脉在青少年与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时代活力。
“妙语染韵 布上生花”非遗扎染语言美育课堂在丽江永胜县新民小学热闹开课团队与当地学生共同开启了一场“指尖上的语言盛宴”。
非遗与语言交织:扎染课堂绽放文化之美
团队成员以图文并茂的讲解,系统梳理扎染技艺的千年脉络:从古代先民“青出于蓝”的智慧,到明清时期扎染在茶马古道的繁荣;从扎染的“扎、缝、缚、染、晾”五大技法,到蓝靛草种植与生态环保理念。讲解中,成员们结合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重点标注“绞缬”“夹缬”“蜡缬”等专业术语的标准发音,通过互动问答强化语言规范意识,参与者们不仅掌握了技艺知识,更提升了专业词汇的准确表达能力。
历史与技艺交融,语言浸润非遗
课堂特别设置“扎染民谣朗读会”,师生齐声用普通话诵读《扎染民谣》:“靛蓝染布香,扎花出奇样,一针一线间,千年韵悠长。”在朗读过程中,成员们通过语调示范、节奏把控,展现诗歌的韵律之美,参与者们在声韵与色彩的交织中,深刻体会扎染文化的艺术魅力。实操环节中,成员们手把手教授捆扎布料的技巧、染液调配比例及晾晒注意事项,参与者们亲手创作的蓝白扎染作品,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语言的生动载体。
声韵与色彩共振,民谣传唱文化魂
活动中团队鼓励参与者积极分享扎染感受与技巧,讲述扎染历史、技巧及非遗价值,志愿者们逐字逐句以标准普通话纠正参与者发音,并为孩子们录制“扎染技艺讲述”短视频,助力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短视频记录传承力量,文化自信薪火相传
7月25日,“普韵寻迹 话语前年”纳西文化语言传承行动在丽江博物馆开展,活动以“普通话+文化体验”模式,“彩云推普先锋团”同游客们共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巴文化的窗口。
博物馆里的语言寻根:东巴文化焕发新光彩
专业讲解解码东巴文化,语言铺就认知之路
丽江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以标准普通话系统讲解东巴文化:从东巴文字的“字画同源”特征,到东巴经卷中记载的《创世纪》《黑白之战》等史诗传说;从东巴祭祀仪式的象征意义,到纳西族“三朵节”“火把节”的民俗风情。讲解中,重点解析“东巴”“卜书”“神路图”等核心概念,帮助参与者构建系统的文化认知框架,并通过多媒体互动屏展示东巴文与现代汉字的对比,深化理解。
未来展望:语言与非遗共绘文化长卷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彩云推普”品牌建设,计划联合更多高校、非遗保护机构,推出“百名学子讲非遗”“非遗技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未来,团队将开发“普通话+非遗”线上课程,打造沉浸式语言文化学习平台。同时,探索“非遗工坊+语言实训”模式,让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传承人才。
(通讯员:王友民、殷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