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让“文化记忆”成为“振兴动力” ——河海大学实践团寻访扬中博物馆

时间:2025-07-27     阅读:

  2025年7月19日,河海大学“遇见江洲”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走进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博物馆,通过参观馆藏文物、聆听历史脉络、观察民俗变迁,深入探寻这座“江中明珠”的文化基因,为后续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筑牢文化认知根基。

  扬中市博物馆坐落于扬中市区核心地带,以“江洲记忆”为主题,通过“溯源、生存、发展、振兴”四大展区,系统展示了扬中从沙洲成陆到现代宜居岛城的千年变迁,尤其聚焦乡村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演进轨迹。实践团此次参观,旨在从历史维度理解当地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为后续服务基层、助力发展积累第一手素材。

  博物馆一楼以“江石越千年”拉开“溯源”的序幕,陈列着来自青海的三江源奇石,这些石材以黑色为基调,造型独特,记录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奇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江石的制作记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以“高山流水”为题的贵州盘江石, 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照相呼应,它以独特的方式印证着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记忆,让古典诗意在日常的烟火中始终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图1 贵州盘江石雕刻作品“高山流水”

  实践团成员在关注精神文化内核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了馆内那些承载着匠心与传承的实物陈列——从石材雕刻的十二生肖,到巧夺天工的壶具制作工艺,再到笔墨纸砚的雅致陈列,每一件展品都像打开的文化密码,让传统工艺的肌理与温度在眼前清晰可触,每个传统工艺都有详细的阐述。

  图2 江石制作的各类茶壶

  “遇见江洲”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二楼展区,系统了解了这座江中岛市在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及岁时民俗领域的发展历程,对扬中市容市貌的变迁脉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博物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字画,成员们观察到,不同时期的字画在风格上呈现出变化,早期作品侧重写实记录,后期则融入更多艺术化表达,但始终围绕江岛地理与民生展开,成为串联扬中发展历程的视觉线索。在扬中市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于展柜内见到一件公元317年-428 年的水盂雕刻。实践团成员驻足观察时,注意到展柜旁的说明牌简要标注了其出土背景,了解到这件水盂雕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生活器具风貌。成员们仔细留意雕刻的纹饰布局与制作手法,感受其承载的上千年历史信息,这一发现为团队探寻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提供了具体实物参照。同时具有特色的是各类民俗实体雕塑,生动地描绘了扬中市当地的农业、工业及商业特色,人们对四季时节的把控、各类工具的实用性制作。场馆内设置有声音感应装置,成员们在驻足在场景前会有听见当地语言的叫卖声或客户之间的交流声,仿佛置身于彼时彼地。

  图3 扬中市博物馆农业民俗展示

图4 实践团成员观察水盂

   图5 实践团成员欣赏书画

  “展区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像一个时间节点,串联起来就是扬中从‘沙洲’到‘新城’的成长故事。”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中不时交流观察所得,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塑造了城市形态,基础设施的升级支撑了发展速度,而岁时民俗则沉淀着城市的文化根脉。展区尽头的 “乡村变迁” 互动屏前,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停留,指尖轻触屏幕,一幅幅扬中市不同年代的全景俯瞰图随之切换。“硬件升级的同时,如何留住文化乡愁?”这一问题成为成员们讨论的焦点,也为后续实践中“文化振兴”方向提供了思考。

  河海大学商学院“遇见江洲”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将带着在博物馆收获的发现,深入扬中乡村一线,探索如何让江洲大地上的“文化记忆”真正成为“振兴动力”。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