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探访都安藤编非遗,见证语言与匠心的双向赋能

时间:2025-07-28     阅读:

  作者:罗凤源 杨馨文 李彩双 李凤林 韦亦可 摄影:邹彤、农欣悦、苏芷曼

  7月20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左江传音推普实践队走进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深入丹阳村、大定村等地,探访藤编非遗馆、研学基地、重点企业及农户家庭,与藤编手艺人、企业工人、村民代表开展面对面交流,实地见证普通话推广与藤编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

  实践队首站抵达地苏镇丹阳村藤编非遗展示馆。馆内陈列花篮、动物造型等藤编工艺品。有着10年编织经验的手艺人拿起一件“十字纹”藤篮,向队员们介绍以往的局限:早年藤编技艺依靠方言口传心授,编织关键技巧仅能通过乡音传递。因而外地客商考察时,手艺人以普通话准确介绍工艺的细节,更无法系统讲解藤编背后的文化内涵。随着国家推普行动的深入,手艺人已能准确表述“三股编”“缠枝纹”等专业术语,利用镜头向外界讲解藤编工艺,这不仅促进都安藤编文化的弘扬,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在外务工人员想返乡学艺传承。

  随着实地考察的深入,实践队前往丹阳藤编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去年接待学生约1万人次,兼具非遗传承与民俗教育功能。基地负责人介绍,教师使用普通话系统讲解藤编历史与工艺后,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基础技法,还能向外地游客介绍“都安藤编”相关内容。相比以往使用方言授课时外地学生理解困难的情况,普通话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后还能通过文字记录巩固学习,强化了传承链条。​

  午后,实践队深入丹阳村农户家中,实地观摩藤编制作全流程。在农户院子里,村民借助机器完成铁线的切割、焊接与造型,制作出从简单篮子框架到复杂动物造型的各类模型。农户李大姐表示,以往向外地师傅学习机器操作时,因看不懂说明书、听不懂专业术语,仅磨合就耗时半年。掌握普通话后,查阅教程、咨询技术问题更为便捷,还于上月研发出“玉米叶混编”新样式。​

  随后,实践队走访当地藤编重点企业——广西都安编织之乡藤篮工艺品厂。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在制作藤篮、花瓶等工艺品,编织技艺娴熟。厂长介绍,厂里80%的工人参与过村里的普通话培训,以往与外贸商对接需聘请翻译,如今工人可直接用普通话沟通材质、工期等事宜,订单量较三年前增长一倍。负责质检的师傅补充,目前工人已能独立用普通话撰写包装说明。​

  都安藤芒编织技艺于2020年被列入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在推普行动的助力下,藤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呈现新态势:手艺人能用普通话系统讲解工艺,企业借助语言优势拓宽市场,年轻人通过语言桥梁参与传承。推普行动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推动都安藤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藤编工艺品

  团队成员采访藤编手艺人

  团队成员直播带货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