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传媒学院“红蕴浙礼,文创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陈晓倩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杭州市多家博物馆及文创店铺。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将红色故事与传统浙礼元素相融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设计语言打造文创产品,让红色基因借助新潮表达融入日常生活。
深入展馆:从镇馆之宝到棉花娃娃的创新跨越 浙江省博物馆一楼的文创旗舰店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按类别分区陈列,西湖十景猫眼石胸针、猪纹陶钵帆布袋、彩凤鸣岐毛绒玩具挂件等各具特色。
图1团队调研文创商店

图2团队调研杭州历史馆
“卖得比较好的是冰箱贴和书签。这类产品价格适中且方便携带,很多人买来留作纪念。像模型等其他产品,主要购买群体是组团游客。大学生、小朋友等年轻顾客还会来场馆盖章,馆内设有固定盖章点,这两类活动的参与度都很高。”店员介绍道。
团队成员表示:“此前对文创产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冰箱贴、书签上。虽然这两类产品相对实用,但看久了难免审美疲劳。而那款以舟形砚滴为原型的棉花娃娃,真的戳中了我这个‘娃妈’的心,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带它去各个场馆打卡了!”
图3文创商店的“青砚”娃娃展台
2024年8月,浙江省博物馆推出首款文物拟人化产品——“青砚”棉花娃娃,其原型是该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这款产品将历史文物与潮玩品类相结合,既保留了文物青碧温润的韵味,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迅速吸引了众多文物爱好者和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与传统文创产品在店铺或网店销售不同,“青砚”娃娃采用线上众筹众创模式。售卖方通过实时更新娃稿、样图、材质说明等信息,在公示信息的同时进行产品预热宣传,并借助平台功能预估购买人数、调节制作数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有效推广了产品。这种定制棉花娃娃的常用流程,凭借新潮的宣传方式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该项目获得近1100名支持者,筹款数超过目标金额三倍。
走访各大文创商店时,团队成员们聚焦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开发出既契合市场需求又具创新性的文创产品?
针线间的创意革命:让红色文化轻盈触达年轻群体 带着这一问题,团队展开市场调研。通过采访文创店经营者和购买者发现,年轻人虽非传统红色文创的主力消费群,但对香囊、集章本等兼具趣味性、实用性和社交分享属性的产品兴趣浓厚,新奇感和社交传播性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因素。受此启发,团队从年轻人追捧的Labubu玩偶、汉服配饰中寻找突破口,决定以“萌趣娃衣”和“旗袍压襟”为载体,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穿”在身上、“带”在身边。
图4团队的娃衣设计手稿
设计娃衣时,团队进行了大胆融合:上身采用改良版中山装,领口绣有细小五角星,暗合革命精神;下身搭配马面裙,裙门纹样颇具深意——下摆纹饰提取自河姆渡遗址文物双鸟朝阳纹牙雕,袖口化用牡丹菊花边,经数码印花技术缩小后,既保留古韵又不失童趣。然而,初版打样后,团队发现传统纽扣导致玩偶穿脱困难。经过反复测试,最终将纽扣改为方便穿脱的精致排扣,实现了“实用+美观”的关键升级。解决功能性问题后,提升文化辨识度成为重点。团队回访浙江省博物馆,选取馆藏文物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图案,经艺术化提炼后置于改良中山装的胸口位置,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模样呈现于文创产品之上。
“市场调研让我们意识到,生硬的说教行不通。”团队负责人解释道,“我们的策略是让年轻人‘不经意间’触碰历史。排扣改良是为了优化实用体验,胸口的文物图案和裙上的经典纹样,则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文化触点’,让把玩过程成为与历史对话的自然契机。”
此外,团队还设计了一款化繁为简的旗袍压襟饰品,其核心造型灵感源自浙江省博物馆广受欢迎的南宋龙泉窑青瓷花纹鸟盏冰箱贴,将文化精髓浓缩于方寸之间。该饰品创新性地引入NFC技术,购买者可录制出游音频并植入NFC芯片,使传统装饰挂件变身收纳生活美好的“匣子”。
日夜付出终有回报。初版娃衣在同学内部展示时,收获热烈反响,超过80%的受访同学询问“哪里能买到”。这有力印证了团队的设计思路:通过实用性改良、文化元素活化以及对年轻群体心理的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能够以“潮玩”姿态真正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实现青春视角下的生动传承。
图5团队成员合影
指导老师评价道:“这群学生用创意和巧思,在方寸布料间找到传统与潮流、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是红色文化创新传播的一次成功探索。她们以青春视角重新解读红色故事与传统美学,让更多人发现,历史可以很潮,文化值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