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手记:当千年漆韵遇上青春力量

时间:2025-07-30     阅读:

合上实践手册的那一刻,扬州漆器厂的朱漆作品仿佛还在眼前。此次扬州三下乡之旅,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带着数字时代的新鲜思维,叩响了非遗漆器的厚重门扉,也在这场对话里,读懂了传承二字的千钧重量。

记得在扬州漆器厂初见王师傅时,她正低头打磨一片螺钿。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手上,那枚指甲盖大小的贝壳在反复研磨下,渐渐透出月光般的光泽。“点螺最难的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每一刀都得稳。”她指尖的老茧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力量。后来我们尝试做螺钿发卡,才发现看似简单的粘贴,要让贝壳纹路严丝合缝,竟是那样难。指尖被漆料渲染成红色,眼睛长时间盯着感到酸涩,突然懂了什么叫“慢工出细活”。

“一个漆盘卖三千,好看是好看,可实用性太低了。”游客大叔的话很实在。我们蹲在古玩市场的石阶上整理问卷,发现85%的年轻人愿意为文创买单,却很少有人能接受传统漆器的价格。傍晚,看着夕阳把东关街的红灯笼染成暖金色,突然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得像这些灯笼一样,亮在生活里才行。

最动人的时刻,是在麒麟门社区的“非遗课堂”。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漆扇欢呼时,张女士凑过来说:“既能让孩子学到传统知识,又能提高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那一刻突然觉得,我们手里的漆,不仅在扇面上涂色,更在孩子们心里染上了色彩。

社区宣讲结束后,对王师傅说的“创新不能丢了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计划和漆器厂合作生产“漆韵”系列文创,把传统纹样印在笔记本封面,制作轻量级文创产品,用直播带大家看螺钿是怎么“长”成一幅画的。或许这些想法还很稚嫩,但就像犀皮漆的制作——第一层漆干透了,才能涂下一层,传承的路,本就需要一步一步踩实。

三下乡结束了,但我们和漆器的故事才刚开始。那些在扬州街头记录的素材,社区居民写下的建议,正躺在我们的电脑文件夹里,慢慢发酵成新的想法。青春的力量,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像漆料一样,慢慢渗透、融合,让千年的光泽,在当下焕发新的色彩。这大概就是三下乡的意义——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却在街道里、在指尖上,找到了属于青年的答案。(吴婕)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