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静怡 周子桢)7月下旬,北京科技大学果藏鲜绿实践队以“科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为旨前往北京市昌平区、海淀区、西城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多家草莓种植园、快递站点及相关企业,深入了解草莓种植、保鲜及物流环节的现状与挑战,为减少果蔬损耗、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可行方案。
深入田间:探秘草莓种植的“甜蜜”与“挑战” 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北京市昌平区的征程,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为草莓产业面临的挑战寻找科技解决方案。在昌平区草莓种植基地,实践队与种植户及农业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揭示了草莓种植中的两大难题:劳动力老龄化与保鲜技术不足。
一位年逾六旬的老种植户表示:“草莓娇贵,摘下后稍有不慎就变质,我们没有冷库,保鲜技术也跟不上,只能低价处理,利润微薄。”种植户们也普遍反映,随着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生产效率难以提升,加之缺乏冷库条件,草莓保鲜技术落后,导致运输过程中损耗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在田间地头,队员亲身体会到了农民们耕耘的辛苦与不易。他们不仅要与自然条件作斗争,还要面对技术落后的困境,这使得他们的辛勤劳作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面对这一现状,实践队队员们详细记录了问题,并提出了他们的创新解决方案——湿敏自适应调湿膜。这种智能材料能根据环境湿度自动调节水分子传输,有效稳定包装内湿度,为草莓保鲜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种植户合影。张静怡 供图
走进物流:破解运输途中的“保鲜密码” 一位种植户反映:“顺丰是我们主要的发货渠道。”随后,实践队前往海淀区顺丰快递站点,观察草莓在运输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快递站负责人表示,物流运输草莓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关键一环,也是损耗率居高不下的痛点所在。由于缺乏专业冷链支持,普通快递运输难以保证草莓的新鲜度,尤其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损耗更为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实践队提出了改进包装材料的建议,并探讨了湿敏自适应调湿膜在运输包装中的可行性。同时,他们还与快递站点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如何优化运输流程,减少中转时间,以降低损耗。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快递员。张静怡 供图
聚焦生活:水果保鲜的“民生温度” 在街边一家温馨的小水果店里,水果店老板满脸愁容地看着角落里一堆已经开始腐烂的草莓,实践队主动向老板了解到水果保鲜的实际情况。老板称,草莓到货需立即检查,可店里保鲜设备不足,旺季冷柜空间紧张,且消费者挑拣导致损耗增加,每天都要丢弃不少坏果。针对以上问题,实践队提出了合理进货、优化冷柜使用等实用建议,并探讨了湿敏自适应调湿膜在储存水果中的应用前景。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水果店老板。张静怡 供图
科普课堂:播撒保鲜知识的“希望种子” 在科普夏令营中,实践队向孩子们科普了果蔬保鲜知识,同时也向孩子们简单通俗地介绍湿敏自适应调湿膜的基本原理,孩子们积极参与,纷纷表示要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帮助家人更好地保存水果。趣味实验和互动讲解,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一环节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实用的保鲜技巧,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技助农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孩子们授课。张静怡 供图
结语: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队员们表示,后续将整理调研数据,形成详细报告,并尝试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动保鲜技术的落地应用,真正帮助农户减少损耗、增加收入。
此次调研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更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作为青年学子,有责任、有义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用科技的力量为农业赋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湿敏自适应调湿膜的提出与应用,正是青年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与尝试。在科技的助力下,草莓产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