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31日,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薪火青春志,赤诚传红魂”实践服务团一行3人,赴烟台市牟平区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三下乡”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史料调研与红色宣讲等方式,深入了解胶东革命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年力量。
一、展馆深处寻初心历史细节见精神 7月25日清晨,实践团抵达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时,展馆讲解员已等候在入口处。“胶东地区的革命历史就像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抗争与不屈。”讲解员指着序厅的大型浮雕对队员们说。展馆内,胶东近代屈辱与抗争史、革命斗争史等五个展区依次铺开,从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步枪到多媒体还原的战斗场景,全方位呈现了胶东人民的奋斗历程。
在“胶东革命斗争史”展区,实践团队员们注意到玻璃展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信纸上,“虽九死其犹未悔”七个字因墨迹晕染略显模糊,落款是1938年的理琪。“这位曾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的革命先烈,在牺牲前3天写下这封信,字里行间全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图为队员们参观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时照片。王广萍 供图
转到“胶东革命斗争史”展区,墙面上悬挂的百余幅历史照片构成了壮阔的视觉长卷。从昆嵛山起义的黑白影像到群众支援前线的泛黄照片,每幅图片下方都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实践团成员们分工协作,有的用手机拍摄照片及说明文字,有的专注记录照片背后的历史背景,还有的围绕“一一·四”暴动等关键事件与讲解员深入交流。展区中段的多媒体互动屏前,队员们依次触摸屏幕,查阅胶东地区革命组织发展历程的详细史料,屏幕上滚动的党员名录与组织分布图,直观展现了革命火种在胶东大地的燎原之势。
二、镜头之下讲传奇青春话语传精神 经过两天的史料梳理,队员们决定以视频宣讲的方式传播红色故事。7月27日,在展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他们选取于得水烈士的事迹作为首个拍摄主题。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因擅长水性被战友们称为‘水中蛟龙’。1935年‘一一·四’暴动中,他带领队员在昆嵛山凭借地形优势击退敌人多次进攻。”队员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沉浸式讲述了于得水英雄的生平事迹,并对“得水精神”进行深刻阐释,进一步引起了听众对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的共鸣。队员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胶东红色历史,激励听众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馆内拍摄于得水烈士事迹宣讲时照片。刘春秀 供图
三、红色基因植心田实践归途启新程 7月31日实践结束当天,队员们在展馆广场上举行了一场小型红色故事会,向当地居民分享实践成果。离开展馆前,全体队员在展馆前合影留念。此次社会实践,使队员们深刻了解了胶东地区的革命抗争史,为后续宣扬胶东地区红色人物故事做了充足的准备。同时,面对先烈们为理想信念牺牲奉献的事迹,队员们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等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让队员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明确责任担当,树立“强国有我”的意识,为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刘春秀 董相金 张希彦)
图为青岛农业大学“薪火青春志,赤诚传红魂”实践服务团人员合影。董相金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