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12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探寻国家级非遗花鼓灯如何在当代乡土扎根、焕新,助力乡村振兴。
图1团队成员参观蚌埠博物馆。卢佳希供图
旅程始于蚌埠市博物院。队员们从文物中追溯花鼓灯舞步的起源,感受其深厚的历史,为田野调查铺垫理解基石。
在马城镇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焦勇讲述传承的困境。年轻人外流,学艺者稀少;资金短缺让常态化的培训步履维艰。焦勇的坚持透着倔强——每年暑期,坚持开设少儿培训班,“即使学员寥寥,也要让鼓点留在孩子心中”。
焦勇引领团队穿行乡间。西程村的奖状墙诉说着村民对这门艺术的热爱。草寺村的淳朴民风,可见文化浸润的影子。而五淮村的景象则带来了融合的启示:村书记蔡云胜正带领村民发展林下艾草种植,打造“林下经济”;村头大坝上夜晚则聚集着村民,从孩童到老者,在鼓点声中自发舞起花鼓灯。产业与文化的共生初露端倪。
图2成员跟随花鼓队传承人学习花鼓灯经典动作。卢佳希供图
图3成员们展示采摘的艾草。陈学鹏供图
“花鼓灯第一村”冯嘴村的探访直击传承核心。第六代传承人冯开苗回忆学艺时师父的严格,藤条纠正着每个手势;如今授徒,却常为徒弟的生计发愁。“靠热爱支撑,这门手艺难养家”,他平静的话语里是现实的无奈。当队员们跟随冯开苗学习标志性的“颠颤步”时,才真切体会到看似轻盈的舞步,实则需要腰腹与脚步的极致协调,片刻练习便汗湿衣衫。这汗水,是他们理解非遗传承艰辛与价值最直接的途径。
图4实践团成员与村书记共同探讨花鼓灯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卢佳希共图
总结会上。队员们结合管理学的视角展开讨论:如何将花鼓灯独特的文化价值(IP)注入五淮村的艾草产业,提升文创内涵?如何构建更完整的链条,让表演、教学、衍生品开发环环相扣,真正将“文化力”转化为支撑传承人和乡村发展的“经济力”? 团队提炼出“非遗+文旅”(沉浸式体验)、“非遗+互联网”(线上推广)、“非遗+教育”(校园科普)三类融合方向,拟深化研究。
七天的乡野穿行,鼓点敲打在年轻队员们的心上。他们看到,花鼓灯这盏乡土明灯未来的光芒,不仅在于守护者的执着,更在于能否找到与土地、时代脉搏共振的节拍。答案,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探寻路上。
(通讯员:朱苹媚 谢梦珍 桂雨虹)
稿件题材:文字投稿
稿件类型:实践纪实类
团队全称:管理学院赴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村“东方芭蕾绽乡野,财经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