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以青春画笔描摹乡土新篇:“墨韵绘乡”工艺焕彩队三下乡实践中的文化传承与振兴担当

    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当西安培华学院 “墨韵绘乡” 工艺幻彩队的画笔划过野狐坡村的斑驳土墙、百年老槐的虬曲枝干、晒谷场的金黄麦垛,最终停留在村委会墙头那片崭新的色彩里时,一场以 “彩绘乡村面貌,助力振兴发展” 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已然超越了单纯的 “艺术创作” 范畴。五天实践如五段乐章,以墙绘为谱串联起民俗记忆、非遗基因与乡村新貌,不仅勾勒出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的实践路径,更在画笔与土地的触碰中,彰显了青年群体连接校园与乡土、传承文脉与点亮未来的深层价值。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在触摸肌理中重构乡村认知

野狐坡村的清代老窑址与新时代文化广场,构成了实践队认知乡村的时空坐标。百年前,耀州瓷窑的残片与老墙上模糊的年画痕迹,诉说着先民 “以手艺安身立命” 的生存智慧;今日,师生们笔下的丰收图景与非遗纹样,演绎着 “传统与现代共生” 的乡村发展观。这种跨越世纪的对话,让青年学子跳出课本上的 “乡村美学” 概念,在亲手丈量墙面尺寸、收集老瓷片纹样的过程中,深刻理解 “乡村振兴” 并非抽象口号 —— 从旧时 “日出而作” 到如今 “文旅融合”,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乡土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永续追求。

正如队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当颜料与黄土相遇,乡村不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可触摸、可描绘、可焕新的 “活画布”。从民俗学的节庆仪式到材料学的颜料配比,从社会学的邻里关系到艺术学的视觉表达,跨学科视角的融合让乡村认知摆脱了单一专业的局限,走向更立体的实践思考。

文化与生活的共生:在解码基因中激活乡土文明

村民屋檐下悬挂的玉米串与耀州瓷博物馆的青釉瓷盘,看似分属两个世界,却在实践队的画笔下达成奇妙共鸣 —— 二者皆是乡土文明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玉米串 “颗粒饱满” 的形态里,藏着农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生存哲学;耀州瓷 “巧如范金” 的工艺中,写着匠人 “精益求精” 的造物伦理。

这种对 “乡土基因” 的解码,打破了文化与生活的割裂。在村民李建国家中,老人珍藏的民国剪纸纹样与灶台边的竹编簸箕,让民间艺术从 “博物馆藏品” 变为可感知的生活印记;在村合作社的陈列室里,从旧时的农耕工具到如今的文创产品,既展现了生产方式的革新,更凸显了 “守正创新” 的乡土精神的代际传递。青年学子以艺术家的敏锐,将剪纸纹样、农具造型、瓷盘纹饰转化为墙绘创作的灵感源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知识与行动的转化:在播撒美育中夯实振兴根基

村委会墙面的耀州瓷主题墙绘与儿童活动区的涂鸦角落,看似体量不同,却共同指向实践的终极意义 —— 让艺术赋能从 “专业创作” 走向 “全民参与”。实践队从未将自身局限为 “创作者”,更以 “传播者”“引导者” 的身份,推动美学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在 “童心绘乡” 活动中,队员们教孩子们用安全颜料填充事先画好的轮廓,让他们在涂抹中感受色彩的魅力;为村民举办的 “墙绘背后的故事” 分享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每幅作品的设计理念,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

这种转化力背后,是青年群体对 “实践价值” 的深刻领悟。当 11 名工艺美术专业学子将村民讲述的传说故事转化为墙绘的叙事线索,将耀州瓷的传统工艺提炼为视觉符号时,他们已超越了 “学生” 的单一身份,成为连接校园美育与乡村需求的 “纽带”。正如他们所说:“百年前匠人用瓷器讲述乡土故事,今天我们用画笔描绘乡村未来。”

为期18天的实践落幕,“墨韵绘乡” 的足迹早已超越墙面面积的丈量。从传统纹样到现代设计,从文化传承到生活美化,从专业创作到美育普及,这支青年队伍以最生动的实践证明:大学生三下乡从来不是简单的 “志愿服务”,而是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 “成长舞台”—— 在这里,画笔被赋予改变的力量,青春被注入服务的使命,而乡土文明的传承者,正从历史走向未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