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土鸡唱响脱贫曲:皖南深处的产业扶贫样本

    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赴池州市青阳县皖南土鸡产业“新质赋能——三产融合振兴” 实践团
2025年暑期三下乡:青阳县实践团探索皖南土鸡的扶贫密码
 
池州学院7月26日讯 通讯员 李婧雯 黄灿
 
七月的皖南,青山如黛,绿水潺潺。2025年7月9日,池州学院赴青阳县调研实践团走进庙前镇三义村,在一片鸡鸣声中,见证了陈婶与包伯夫妇因“皖南土鸡”改写命运的故事。从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的困境,到2017年依托土鸡养殖稳定脱贫,再到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对特殊夫妇的生活变迁,正是皖南土鸡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困境中的微光:从“等靠要”到“主动干”
 
2014年,三义村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时,陈婶因精神疾病需长期照料,包伯又患上肌无力,干不了重活,女儿远嫁黄山,夫妇俩成了村里典型的“无劳力、无产业、无收入”家庭。
 
“那时候哪有钱看病,能养活自己就算不错了,全靠邻居们和低保的接济。”包伯回忆,当时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村集体发放的低保金,除去基本开销所剩无几。扶贫队第一次上门走访时,陈婶躲在门后不敢见人,包伯也只能无助地拄着拐杖站在门口。汪队长回忆,他当时那一瞬间,心都颤抖了一下。
 
转机出现在2016年。青阳县将皖南土鸡养殖列为特色扶贫产业,提出“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帮扶思路。时任扶贫队队长的汪队长和副队长许队长多次上门,带着养殖手册和成功案例,耐心劝说包伯尝试小规模养殖。“刚开始我哪敢啊?怕养死了,连本钱都赔进去。”包伯坦言,是扶贫干部那句“你只管养,销路我们包”的承诺,让他动了心。
当年春天,扶贫队送来50只皖南土鸡苗,还有消毒水、饲料和简易鸡棚搭建材料。看着毛茸茸的鸡苗在院子里啄食,陈婶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主动帮着包伯给鸡添水喂食。“从那天起,她好像有了牵挂,精神头都好了不少。”包伯说,妻子的变化让他更坚定了养好鸡的决心。
 
全链条护航:扶贫干部的“保姆式”帮扶
 
在陈婶家里,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令人暖心的一幕:许副队长正帮着包伯熟练地呼唤鸡群,又熟练地撒出一把玉米粒,陈婶则在一旁认真整理刚收的鸡蛋,动作熟练而专注。“村里为养殖户打造了‘从雏到售’的全链条服务,像包伯这样的特殊家庭,更是我们重点关照的对象。”汪队长向实践团介绍道。
 
为打消贫困户的养殖顾虑,三义村构建了“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体系。扶贫队联合县农业农村局,邀请畜牧专家每月驻村指导,从鸡苗选育、疫病防治到饲料配比,全程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包伯夫妇的身体状况,村里还组建了“党员帮扶队”,定期上门帮着清理鸡棚、搬运饲料。
 
“最让我们放心的是销路。”包伯指着墙上的收购记录说,每批鸡养成后,村里合作社都会联系县城的超市、餐馆和电商平台,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上门收购。2017年,包伯家的土鸡出栏300只,鸡蛋销售2000余枚,纯收入突破2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实践团成员在现场体验抓鸡时,深切感受到养殖过程的不易。闷热的鸡棚里,土鸡身手矫健,队员们追得满头大汗,一只都没抓住。“包伯每天要在鸡棚里待五六个小时,喂料、捡蛋、清理粪便,这些在我们看来简单的活,对他来说每一步都很吃力。”实践团成员小李感慨道,正是这份带着温度的帮扶,让困难家庭有了“跳一跳够得着”的希望。
土鸡成“金凤凰”:产业扶贫的乘数效应
 
在青阳县农业农村局的档案里,一组数据格外亮眼:自2016年发展皖南土鸡扶贫产业以来,全县累计带动876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年增收稳定在1.5万元以上,三义村更是实现了“户均1个鸡棚、人均30只鸡”的产业规模。
 
“皖南土鸡之所以能成为扶贫利器,关键在于它适合山区实际。”汪队长解释,这种土鸡耐粗饲、抗病强,适合散养,不需要复杂设备;生长周期约6个月,成本不高;且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在土鸡的养殖过程中,劳动力的门槛大大降低,对劳动力有吸附作用,即使是陈婶这样有精神障碍的村民,也能参与简单劳动,实现自我价值。
 
脱贫后的包伯家,变化不止于收入。2020年,用养鸡攒下的钱,夫妇俩翻新了漏雨的老屋;2022年,村里通了产业路,收购车辆能直接开到家门口;2024年,陈婶的病情在规律照料下明显好转。实践团在同她打招呼时,她甚至会主动拥抱成员们,临走时,陈婶还比划着让成员们打伞,不要晒着。“现在她见人会笑了,也会用肢体动作表达她的想法,大家现在都能看得懂了。”包伯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像包伯家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三义村通过土鸡养殖,不仅让1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还带动了饲料加工、物流运输等关联产业发展。
 
从“输血”到“造血”:产业扶贫的深层逻辑
 
“扶贫不是送钱送物,而是要教会老百姓挣钱的本事。”许副队长在与实践团交流时强调,皖南土鸡产业的成功,在于它构建了可持续的“造血”机制。村里通过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制定养殖标准,将散户养殖与大市场对接,让贫困户既能享受产业红利,又能在劳动中提升技能。
 
为防止返贫,三义村建立了“防返贫监测+产业升级”双保险。2023年禽流感期间,包伯家的鸡棚受到影响,合作社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免费提供防疫物资,还按保底价收购存活的土鸡,确保他的收入不受损失。“当时要是没有合作社兜底,我们可能又要回到从前的日子。”包伯说。
 
如今的三义村,土鸡养殖已从扶贫产业升级为特色产业。村里建成了集养殖购买于一体的产业链,游客可以体验抓鸡、捡蛋的乐趣,还能购买真空包装的土鸡蛋作为伴手礼。实践团成员在现场体验抓鸡时,就遇到了来自合肥的顾客李先生,他笑着说:“这土鸡是家养的,之前听说这里的鸡好吃就来买了,现在又来了。”
乡村振兴的启示:小产业里的大文章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三义村的山坡上,成群的皖南土鸡在竹林间自由觅食,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陈婶将刚捡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包伯则在一旁清点数量,夫妇俩的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
 
这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扶贫的核心在于激活内生动力。皖南土鸡虽小,却承载着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帮扶措施虽细,却搭建起通往小康的桥梁。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政府帮扶”到“自主发展”,包伯夫妇的蜕变,印证了产业扶贫的强大生命力。
 
离开三义村时,实践团成员看到村口的宣传栏上写着:“一只土鸡,点亮一个家庭;一个产业,振兴一个乡村。”这不仅是三义村的写照,更是皖南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缩影。正如汪队长所说:“只要选对了路子,再小的产业也能撑起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皖南的群山深处,土鸡的鸣叫声依旧清脆。这声音里,有脱贫户的喜悦,有扶贫干部的坚守,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而陈婶与包伯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