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上旬,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第一中学的科普课堂上,一位小朋友充满好奇地向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彝梦织光实践团的成员提问。小朋友清澈的话语,瞬间点燃了课堂,也道出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科技赋能,缘何全息 彝族文化光辉灿烂,彝绣是其耀眼明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南华县夯实彝绣产业基础,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校企地”合作模式,携手校友企业达斯琪科技公司,致力于运用前沿全息技术打造“数字绣娘”,推动彝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5年8月,彝梦织光实践团深入南华县,以“探源中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和科普课堂等形式,探寻科技赋能彝绣传承、助力产业升级的青春路径。
科普课程,何为全息 播撒一粒科学种子,开启一段科学探索,感受无限科技魅力,树立科技强国之梦。
彝梦织光实践团队科普课堂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平台,丰富了校园生活,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这个小鸟怎么跑到笼子里去了?”
课堂伊始,实践团成员程思怡通过“笼中鸟”的科学小实验,让小朋友们观察到了“视觉暂留”的现象。实验中,程思怡启动装置使画有飞鸟图案的圆盘高速旋转。随着旋转速度提升,原本静止的图案在视觉上形成了飞鸟连续振翅的动态效果,直观展现了“视觉暂留”原理。
“书本里的小兔子怎么跑起来啦?”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史亦琛为在场小朋友分发绘画手册,带领大家开展手绘“动画””实践活动。他结合手册中的示例图案,向孩子们讲解“帧”的核心概念,即动画由一系列连续变化的静态画面组成,每一幅静态画面便是——“帧”。
为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帧”在实际中的应用,团队成员随即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各小组带领小朋友们进行“手摇动画机”组装实验,指导孩子们将绘制好的多帧画面依次固定在动画机卡槽中。在亲手转动手柄的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到原本独立的静态画面连贯成动态影像,直观体会到“一帧一帧”叠加形成动画效果的科学原理。
“我能将彝绣的图案变成全息吗?”
通过上述实验,小朋友们初步了解了“视觉暂留”原理,实践团成员李建康从科学的视角揭示了“视觉暂留”的机理。接着,李建康同学为小朋友们展示了生活中基于“视觉暂留”效应的应用,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全息技术的前世今生、现实运用以及结合未来6G太赫兹通信、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一位小朋友举手发言,询问实践团成员,“老师,我能画一个彝绣的图案,把它变成全息吗”,李建康同学又通过全息设备动态展示了精妙绝伦的彝绣,让全息技术与彝绣文化深度结合,通过动态投影打破静态展示的边界,让刺绣纹样在光影中“活”起来。
“老师!我要回答!我要回答!”
课堂最后,开展了一场趣味问答,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参与其中,通过问答的形式检验小朋友们的学习成效。
“看到小朋友把手举的高高的,抢着回答问题,真的特别开心!这说明我们的科普课堂互动很活动,他们愿意参与进来,这也是我们进行科普的最大动力。我们由衷希望小朋友们能保持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实践团队成员程思怡说道。
本次“彝绣之光·全息之影”全息科技魔法绿色课堂科普课程,以“魔法课堂”的沉浸式体验,通过非遗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引导小朋友们在了解、关注、热爱科技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以非遗传统的现代表达,推动文化传承与绿色科技的双向赋能。
止于至善,不止科普 实践团的脚步并未止于校园课堂。他们带着全息技术走进乡村,深入彝绣传承一线。
全息入绣馆,光影焕非遗。在至善彝绣馆,团队成员将全息设备置于珍贵的千年彝绣藏品旁。传统瑰宝与现代光影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团队成员现场讲解,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科技为非遗带来的震撼新生与无限可能。
寻访传承人,倾听振兴路。团队专程拜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丁兰英女士的母亲。倾听丁大妈讲述家族与彝族服饰的故事,了解丁兰英女士如何用一枚绣花针,团结带领千名绣娘,不仅传承了民族技艺,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织就了美好生活。这些感人故事,为实践团探索“全息数字绣娘”、推动彝绣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动力。
乡村振兴走基层 青春聚力正当时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青春力量从未缺席。彝梦织光实践团队将知识与汗水融入乡土,从高校实验室到基层课堂,从东部到西部,从科技到传统,东南大学彝梦织光实践团不断探索科技赋能非遗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他们深入实践课堂,跨越山海阻隔,将前沿的数字技术、智能设计与古老的匠心技艺紧密项链,为非遗项目注入现代活力,生动诠释了科技守护文脉、创新激活传统的青春力量。
未来,彝梦织光实践团也将进一步赋能全息彝绣建设,让千年彝绣的针法、纹样与故事在光影中立体“复活”,突破时空的限制走进千家万户,打造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应用的数字化标杆。更致力于将科技赋能的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和产业动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作者:东南大学彝梦织光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