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探寻渡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滁州学院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探寻渡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2025 年 7 月 6 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2024 届大一学生组成的 “踏寻金陵红色印记,赓续时代奋进薪火” 实践小分队一行 5 人,前往南京市渡江胜利纪念馆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红色的沃土上厚植家国情怀。
一、初见纪念馆:历史地标里的精神坐标
         清晨的南京,暑气尚未完全蒸腾,长江岸边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已迎来了一批批寻访者。实践小分队的 5 名队员怀着肃穆的心情,站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这座以 “渡江” 为主题的建筑,外观犹如一艘劈波斩浪的战船,灰色的墙体上镶嵌着 “渡江胜利纪念馆” 七个金色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 70 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纪念馆广场上,“千帆竞渡” 大型群雕气势恢宏。数十名解放军战士的雕像栩栩如生,他们有的紧握钢枪,眼神坚毅;有的奋力划桨,身姿矫健;有的高举红旗,迎风飘扬。雕像群以动态的构图,再现了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景。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能听见江面上传来的枪炮声、呐喊声,感受到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拾级而上,纪念馆入口处的 “渡江胜利纪念碑” 庄严肃穆。碑顶的红旗雕塑迎风招展,象征着革命胜利的曙光。碑座上镌刻的 “1949.4.23” 字样,是南京解放的日子,也是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标志。队员们在此驻足良久,指尖轻抚过冰冷的石碑,心中却涌动着滚烫的敬意 —— 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新生。

二、馆内研学:在史料中触摸历史温度
         步入纪念馆展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 1949 年那个风雨如晦的春天。展厅以 “渡江战役” 为核心,通过 “战前形势”“战役准备”“突破江防”“解放南京”“胜利会师” 五个部分,系统展现了渡江战役的全过程。
         在 “战前形势” 展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还原了当时的时代背景。1949 年初,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军队凭借长江天险,企图 “划江而治”,阻碍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提出 “将革命进行到底” 的口号,百万解放军陈兵长江北岸,一场关乎民族命运的决战即将打响。队员们仔细观看展区内的军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双方的兵力部署、渡江路线,字里行间透露着战役的艰巨与复杂。
       “战役准备” 展区里,一件件实物展品让人印象深刻。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严重的军靴、简陋的渡江木船模型,无声地诉说着解放军战士们的艰苦条件。据史料记载,为了突破长江天险,解放军官兵在江北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他们利用湖泊、河流模拟长江环境,练习游泳、划船、登岸战术。同时,解放区的群众踊跃支援前线,送粮、送衣、修船只,仅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就动员了数百万民工,筹集了数万艘船只。展区内一幅 “军民共修战船” 的油画,生动展现了 “军民鱼水情” 的深厚情谊 —— 百姓们肩扛木板、手持工具,与战士们一起修缮船只,脸上洋溢着对胜利的期盼。

         走到 “突破江防” 展区,一段黑白影像资料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画面中,解放军战士乘坐木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向对岸,江面上弹痕累累,硝烟弥漫。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先后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撕开了一道口子。展区内的一组数据让人震撼:战役中,解放军共歼敌 43 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南的大部分地区。队员们站在影像前,久久沉默,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枪林弹雨,体会到战士们 “向死而生” 的勇气。
       “解放南京” 展区是整个纪念馆的高潮部分。1949 年 4 月 23 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南京,占领国民党总统府,将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的楼顶。展区内复原了总统府楼顶的场景,一面鲜红的红旗迎风飘扬,旁边摆放着当年战士们使用的望远镜、手电筒等物品。墙上的照片记录了那一刻的历史瞬间:群众们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入城,脸上洋溢着解放的喜悦。

三、场景感悟: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力量
         纪念馆内的 “沉浸式场景” 展区,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渡江战役的现场。穿过一条幽暗的通道,耳边传来阵阵枪炮声、呐喊声,眼前是模拟的长江江面:漆黑的夜空中,炮弹划过留下的火光照亮了江面,木船上的战士们正奋力划桨,岸边的敌人碉堡喷吐着火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队员们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场战役的见证者。
         在 “渡江英雄谱” 展区,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和事迹让人动容。有身先士卒、牺牲在渡江前线的团长,有冒着炮火护送船只的船工,有在后方默默支援的妇女担架队…… 他们中,有的留下了姓名,有的则成为了无名英雄,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革命英雄主义” 的内涵。队员们在一面写满名字的纪念墙前驻足,墙上的名字密密麻麻,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展区内的 “家书” 展柜里,一封泛黄的书信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渡江前写给母亲的信,信中写道:“娘,等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看您。如果我回不来,您不要难过,儿子是为了让天下的母亲都能过上好日子……” 字迹虽不工整,却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革命的忠诚。队员们看着这封信,眼眶不禁湿润 —— 正是这种 “舍小家为大家” 的情怀,汇聚成了渡江战役胜利的洪流。
         走出展厅,队员们来到纪念馆的 “胜利长廊”。长廊两侧的玻璃墙上,刻满了渡江战役中解放的城市名称和日期,从南京、镇江到无锡、苏州,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场胜利,每一个日期都记录着历史的进步。漫步长廊,仿佛能感受到革命胜利的脚步从长江北岸一路向南,踏遍江南大地,最终迎来全国解放的曙光。

四、长江岸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来到纪念馆外的长江岸边。江水滔滔,奔流不息,70 多年前,这里曾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如今,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岸边高楼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队员们坐在江边的石阶上,望着奔腾的长江,思绪万千。70 多年前,解放军战士们凭借简陋的木船,突破了敌人的长江防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70 多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从 “渡江战役” 到 “长江大保护”,从 “解放中国” 到 “建设中国”,变的是时代任务,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国人 “奋勇前进” 的精神传承。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建筑上,给 “战船” 般的馆体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队员们起身离开,再次回望纪念馆,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红色教育之旅,更是一次初心使命的重温之旅。

五、实践感悟:赓续薪火,奋进新时代
         作为滁州学院 2024 届的大一学生,队员们都是 “00 后”,成长在和平年代,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更多来自课本和影视剧。这次实地实践,让他们跳出了文字的局限,在历史发生地触摸到了真实的温度。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影像,都像一位无声的老师,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精神的力量。
          此次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是滁州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青年学生 “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 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滁州学院始终重视红色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踏寻金陵红色印记,赓续时代奋进薪火”实践小分队的名称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份承诺。队员们表示,回到校园后,将把这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传承渡江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长江依旧东流,精神代代相传。渡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 “渡江精神” 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前进的宝贵财富。滁州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这次实践活动为起点,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书写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 “奋进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