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井服务队黄山探秘本草 中医药文化扎根乡村促康养
天刚蒙蒙亮,橘井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已在经验丰富的护林员带领下,背着采集袋,手持《新安本草》《黄山植物志》等工具书,踏上了进山的蜿蜒小路。此行目的明确:实地辨识黄山道地药材,考察山林生态康养环境,为“新安医学”的“天然药库”和康养旅游的“生态本底”做详细记录。
一入林间,满目苍翠,空气清新得沁人心脾,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护林员是位“山林通”,他边走边指点:“大家注意看脚下和路边,好药材往往就在不经意处。”他停在一丛植株前,“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山贡菊,还没到花期,叶子有股清香味,清热明目是它的专长,秋天开花时漫山遍野金黄一片,好看又好用。”队员们围拢过来,仔细观察其叶片形状、脉络特征,对照图鉴,小赵认真记录着生长海拔、环境等信息。行至一片松林,护林员指着松树根部附近土壤的细微隆起:“这里下面很可能有茯苓。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菌核,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挖它可是个技术活,要保证不破坏松树根系。”他详细讲解了茯苓的识别要点、采挖季节和加工方法。队员们还发现了叶片宽厚的黄精、开着紫色小花的丹参等药材。队员小江兴奋地说:“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远不如亲眼所见、亲手触摸来得深刻。在《新安本草》里读到对黄山药材的记载,今天终于找到实物对应了,理解了为什么新安医家如此推崇本地药材,这就是‘道地’的含义!”
除了辨识药材,队员们此行另一重要任务是评估山林的康养价值。他们使用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监测了不同区域的负氧离子浓度,普遍达到每立方厘米3000个以上,远超城市水平。“这么好的空气,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康养资源。”队员小林记录着数据。他们仔细观察了林间步道的状况、景观节点的视野、水源地的清洁程度,并讨论如何将中医药知识融入其中。队员小张提出设想:“比如在步道沿途设置一些科普小标牌,介绍附近生长的药材及其功效,或者在空气特别好的观景平台,引导游客做深呼吸练习,结合中医‘肺主气’的理论进行讲解,这就成了‘森林康养+中医导引’的体验点。”护林员对此非常赞同,他强调:“保护好这片山林,保护好这些药材生长的环境,就是守护好新安医学的根,也是守护黄山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午后,队员们转战村落中心的小广场。在村委的协助下,他们迅速布置起一个临时的“中医药文化宣传角”。几张方桌拼成展台,铺上印有安徽中医药大学标识和活动主题的蓝色桌布。展台上摆放着精心准备的物品:《新安医学简史》图文展板、介绍常见中草药功效和日常养生小窍门的彩色手册、展示黄山特色药材(如贡菊、黄精样品)的透明标本盒,以及设计新颖的康养旅游概念海报。
宣传角一设立,立刻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队员小王手持扩音器,清晰流畅地向围观的村民系统介绍新安医学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在本地的重要地位,重点讲解了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智慧融入日常饮食起居进行保健,并详细阐述了本地依托新安医学文化和黄山生态优势发展康养旅游的独特前景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原来我们身边的这些草药和老房子,不只是自己用,还能变成吸引城里人来体验、来消费的宝贝啊!”村民吴大爷听完介绍后恍然大悟。
宣传角的另一侧,免费血压测量服务前排起了小队。队员们熟练地为村民测量,并针对血压情况给予简要的生活建议。队员小陈则利用宣传角的空地,现场开起了“中医养生小课堂”。她首先示范并带领大家做了一套简单的办公室/田间颈肩放松操,重点教授了风池穴、肩井穴的定位和按摩手法,缓解劳损疲劳。“对对对,就是肩膀这里最酸,按下去又酸又舒服!”一位正在体验按摩的大婶连连点头。接着,小陈又演示了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拔罐(使用真空罐)的基本手法和适用人群禁忌。“拔罐看着吓人,但这位小姑娘操作稳当,讲得也清楚,做完背上松快不少,感觉寒气都拔出来了!”刚体验完拔罐的村民赵阿姨笑着向邻居分享感受。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服务,让抽象的中医文化变得具体可感,现场气氛热烈。
对于几位主动询问康养旅游如何参与的村民,队员们耐心解释可能的参与方式:将自家民宿房间升级为有中医药文化主题(如提供药枕、熏香、养生茶饮),学习简单的药膳制作或按摩技能成为服务提供者,或者参与种植、加工本地特色中药材成为旅游商品。一位姓孙的大婶听完后很感兴趣:“我家院子大,种了不少花花草草,有些也是药材,回头请你们帮忙看看,能不能也弄个小药圃给游客参观?”
夕阳西下,宣传角活动圆满结束。山林间的草木清香与村落广场上的艾草余味交织在一起,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正通过队员们扎实的脚步和真诚的服务,深深扎根于黄山的乡土之中。
(通讯员 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