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井队员黄山实践深化融合方案 共绘新安医学康养蓝图
经过前三日高强度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服务,8月1日,橘井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将工作重心转向室内,进行系统性的资料整理、分析提炼和方案深化。驻地会议室变成了的“项目作战室”,桌上铺满了记录本、录音笔、存储卡、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植物标本以及各种调研表格。
队员们按任务分工高效协作。负责口述史整理的小组,反复聆听录音,核对笔记,将老人们讲述的名医轶事、家族行医经历、民间验方进行逐字逐句的誊录、分类和初步考证。队员小王正在电脑前仔细整理一段关于徽派建筑养生智慧的录音:“吴奶奶提到天井通风防潮、屋梁选材防虫这些细节,非常有价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环境养生观,是康养旅游文化讲解的好素材。”他们初步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故事性强且具备一定开发价值的素材二十余条。
生态资源组的队员则忙着整理山林考察的数据和影像资料。他们将拍摄记录的黄山贡菊、茯苓、黄精、丹参等十余种特色药材的照片,按生长环境、植株特征、花果形态进行归档,并附上护林员讲解的药用价值、采集时节等关键信息。同时,将不同监测点的负氧离子浓度数据、林间步道状况评估、景观节点照片等汇总,形成一份简明扼要的《黄山区域生态康养资源评估简报》。“这些一手资料,能有力证明我们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生态体验的优势。”队员小赵展示着整理好的资料说道。
上午的核心工作是梳理康养旅游的初步构想。队员们将7月30日与村委干部、民宿经营者讨论的线路雏形,结合7月31日山林考察的实地感受和宣传角收集的村民兴趣点,进行细化和丰富。例如,将“山林识药+药膳制作”线路细化为:
上午(山林识药): 在护林员或资深药农带领下,沿选定安全步道,辨识3-5种常见道地药材(如贡菊、黄精),重点讲解其生态习性、药用功效(结合新安医学理论)、民间故事;设置互动环节(如寻找特定药材叶片)。
下午(药膳制作): 在合作民宿或工坊,由专业药师或厨师指导,学习制作1-2道时令、功效明确(如祛湿、解暑、滋补)且操作相对简单的黄山特色药膳(如茯苓糕、贡菊蜜饮、黄精炖鸡);讲解药膳配伍原理、食用禁忌;共同品尝成果。
同时,对“古村文化+中医理疗体验”线路也补充了徽派建筑养生智慧讲解、中医体质辨识问卷、个性化穴位按摩、艾灸体验等具体内容。队员们还整理了在宣传角活动中村民反馈比较感兴趣的体验项目(如拔罐、简单按摩、养生茶饮),考虑将其作为民宿的增值服务模块。
下午,服务队邀请村委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以及几位有代表性的民宿经营者举行了一场小型座谈会。队员们首先汇报了前三日的主要发现、资料整理进展,并重点介绍了细化的两条康养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及其亮点。
“这个细化方案比我们之前想的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了!特别是把识药、做药膳、听故事、体验理疗都串起来了,游客的参与感会很强。”民宿经营者仔细翻看着方案文稿,表示了肯定,同时也提出实际关切:“不过,要落地的话,谁来带客人识药?药膳师傅哪里找?做理疗体验的人员资质和安全怎么保障?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村委干部非常重视这些实际问题:“人才和技能确实是关键瓶颈。村民有热情,但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规范服务技能。”他提出:“能不能请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或者你们服务队后续提供一些基础的线上培训?比如常见药材的讲解要点、简单药膳制作、按摩艾灸的安全操作规范?哪怕先培养几个骨干也好。”
队员们认真记录了这些核心需求和挑战。队长回应道:“您的建议非常中肯。人才培训和标准化服务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会把这一迫切需求详细记录下来,回校后向相关院系和专家反馈,探讨为本地提供定制化线上培训课程或短期工作坊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协助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视频或手册。”
座谈会气氛务实而热烈,双方就线路设计的可行性、优先启动点、村民参与模式以及最急需的技能培训内容(如基础中医药知识科普讲解、药膳安全制作、艾灸、拔罐、按摩基础操作规范)进行了深入交流,初步明确了后续合作的重点方向——即围绕“人才技能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傍晚,队员们继续投入工作,将座谈会上的讨论要点融入方案,并开始着手规划离村前的成果交接形式和后续支持计划。一天的室内研讨与座谈,虽无跋山涉水的辛劳,却是在为中医药文化赋能康养旅游的蓝图,描绘更清晰、更落地的线条。
(通讯员 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