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漳河畔的风裹挟着太行山脉的气息,掠过麻田镇一间老房子的窗棂。阳光透过红纸的镂空纹路,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几位老人正握着大学生的手穿梭于剪刀与纸张之间,太行的峰峦、红色的记忆便在指尖渐渐清晰。这场剪纸体验课,于“三下乡”实践队而言,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体悟——当传统非遗遇上青春力量,当指尖技艺对接乡村振兴,当老艺人掌心的厚茧蹭过年轻人的手背,当剪刀裁出的声响与山间的风吟共振,剪纸不再只是一门技艺,更成为连接代际、沟通城乡的文化纽带。
一剪传文脉:从技艺存续到文化重生的觉醒
左权剪纸以红色题材为魂,刀剪间既有乡土生活的细腻描摹,更有对革命历史的厚重叙事,201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它的传承已走到“人亡艺绝”的边缘。从过去姑娘出嫁,窗纸上的剪纸是体面的象征,到如今机器印花普及,会剪纸这门手艺的人变得少之又少,更反映出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的普遍困境。
我们的团队在走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非遗的濒危从来不是单纯的技艺失传,而是文化与生活连接的断裂。左权县2021年启动的“非遗活态传承计划”,恰是一场重建连接的实践:剪纸工坊让散落在各村的艺人重新聚集,校本教材让孩童从小触摸传统纹样,文创产品让剪纸从窗棂走向日常生活。这更让队员们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让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来,成为能被触摸、被感知、被热爱的生活肌理。当剪纸成为村落的文化坐标,它便不再是简单的手艺传承,而是化作了点燃文化自信的火种。
青春赋新能:让传统技艺碰撞年轻表达
“先折纸,像给红纸打个结;再下剪,要听着纸的‘脾气’走。体验课上,手艺人耐心教学,实践队员们认真学习,指节交错,红纸上的图案初显,歪歪扭扭的边缘却透着格外认真的力道。角落里的备用红纸堆得像小山,最上面几张已经被剪得只剩边角——这是体验课最动人的注脚。

认真学习过后,实践队员们开始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有人用剪纸纹样拼出“左权”的拼音首字母,有人尝试剪出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还有人提出可以把当地的地标建筑做成剪纸......当传承人看到自己教的基础手法,被几个年轻人变成了能“讲故事”的新型剪纸,眼中藏着的是浓浓的笑意。从驻足欣赏到亲手操作,这一转变让实践队深有感触:非遗不再是隔着玻璃的静态展品,而是化作了能被掌心温度焐活的文化因子,在动手创作中完成了从“被观看”到“被参与”的重生,流淌出了生命的活力。
剪纸作桥梁:文化聚力绘就乡土新图景
在左权县的大街小巷中,剪纸似乎成为了最亮眼的符号:商铺招牌的镂空纹路漏下光斑,路灯灯罩的纹样在地面拼出红色故事,文创店前的长队绕了半圈,游客举着剪纸艺术品拍照留念,阳光把他们的影子和剪纸图案叠在一起,像给历史盖了枚鲜活的邮戳。
剪纸催生的变革,早已越过小镇的边界,在更广阔的乡土间生根发芽。在讲解员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红纸原料种植,剪纸艺术品生产......剪纸产业给当地的农民,妇女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选择,剪纸艺术正在悄然改变着左权人民的生活。那些散落在日子缝隙里的变化,远比报表上的数字更能说明乡村振兴的成色:它不只是收入多了几位数,更是腰杆硬了几分,是说起“咱自己的手艺”时,眼里跳动的光。
这次三下乡的经历,让队员们彻底明白:剪纸的价值从不在技艺的精熟,而在于它如清漳河水般,既能承载红色历史的记忆之舟,也能托举乡村振兴的未来之梦。红纸上那些交错的纹路,绝非简单的图案,而是乡土文化的血脉,在代际传承中不断流淌,让乡村的根脉扎得更深,枝叶也愈发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