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午后,实践团一行来到新邵县顺水村一家负责经营水稻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进行调研。刚到调研地点,企业的彭总经理就热情的带实践团成员参观他的连片农田。远处的收割机正在金色稻浪中穿梭,近处的育苗大棚泛着银白色的光泽,一幅现代农业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家以水稻全产业链经营为核心的农业基地,既享受着科技赋能带来的效率飞跃,也面临着装备细节短板带来的现实挑战。
走进企业,标准化的育苗大棚整齐排列,机械化的印记从育苗环节便已显现。“过去露天育苗靠天吃饭,遇上倒春寒就得补苗,现在大棚里育出的秧苗,移栽后成活率接近100%。”彭总边检查苗情边介绍,这些健壮的秧苗正是稻田丰产的起点。
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尤为显著。两台收割机形成的作业组合,日均能完成60亩稻田的收割任务。而在“双抢”时周边的农户也会开着自家的收割机帮忙,相较传统人工模式,效率显著提升。农业无人机的加入,更让植保作业迈入精准化时代,施肥均匀度与利用率大幅提高,既减少了农资浪费,又降低了人工成本。从水稻种植到收割,机械化生产已成为这片广袤农田高效运转的核心支撑。
实践团成员操控着农业无人机缓缓升空,螺旋桨转动的嗡鸣声中,机身携带的高清摄像头对整片稻田进行航拍。屏幕上,百余亩农田如绿色海洋般铺展,规整的田垄似波浪般起伏,鱼稻混养区的水域与稻株交错成趣,大棚育苗区的白色顶棚、远处的黄牛养殖区和路边的秸秆炭化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彭总站在田埂上,看着屏幕里自己打理的产业以俯瞰视角呈现,彭总看着这连片的稻田,还有那片牛舍里的五十多头牛难掩自豪,同时也不禁感叹道:“以前靠人工巡田得雇好几十人,现在无人机飞一圈,苗情、水情能看得一清二楚,比以前轻松多了。”
产业链的完整性同样凸显竞争力。从稻谷分拣、烘干,到储存、包装,各环节衔接紧密,而运输车则成为串联全流程的关键纽带,确保物料转运高效有序。这种从田间到终端的完整链条,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更保障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给当地的粮食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在机械化助力生产提质增效的过程中,细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收割机轴承的耐用性不足,成为困扰基地发展的突出痛点。“双抢”时面对两千八百余亩的作业量,高频次作业下,轴承损耗速度远超预期,基本上一两年就要进行维修或更换。这不仅频繁中断收割进度,影响“双抢”时安排,额外产生的维修与更换成本,也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小压力。
这一看似微小的部件问题,实则折射出农业机械化向纵深发展时的共性挑战——装备细节优化与实际生产需求的适配性,直接关系到机械化的综合效益。对于农企而言,解决轴承耐用性问题,不仅是降低成本、保障进度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生态农业与机械化生产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样的成长阵痛,或许正是不断突破、持续进步的前奏。
夕阳西下时,实践团一行离开基地,身后的田野里,收割机仍在继续作业,轴承转动的声响混着牛舍的哞叫,与远处秸秆炭化点的轻烟共同勾勒出该企业的生长轨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现代农业的进步,从来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人工”,而是生态智慧与技术创新的共生共长。那些轴承上的磨损痕迹,终将成为通向更高效、更绿色农业未来的路标。
供稿: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农机梦乡行”何卓霖
日期: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