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绣语雕心”非遗调研团深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开展了一场关于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调研实践活动。调研团从传承现状、创作环境、市场前景、受众基础等多个角度,对该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并结合青年视角,提出了创新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千年回响:匠心独运的乐器制作史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一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的地方。在这里,每一把乐器都是时间的低语,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情感与智慧。调研团成员们穿梭于车间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对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执着与热爱。厂内自主研发的箜篌,以及成功复原的敦煌壁画上的古箜篌,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文化的传承,让调研团成员们深感震撼与自豪。
车间探微:一弦一柱中的匠心情愫
走进乐器制作车间,一股浓厚的创作氛围扑面而来。从选材的精挑细选,到雕刻的细腻入微,从调音的严谨细致,到组装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情感。特别是厂内使用的蚕丝琴弦,那不仅仅是材质的选择,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坚守与创新。调研团成员们被这份匠心独运所打动,他们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根琴弦都在诉说着匠人的故事与情感
传承现状:匠心独运,后继乏人。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团有幸采访到了在该厂工作了47年的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师傅。周师傅自16岁起便投身乐器制作行业,凭借对技艺的热爱和不懈钻研,成为了厂里的资深工匠。他强调,只有认真钻研,才能把产品做好。然而,面对当前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不多的现状,周师傅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指出,培养徒弟的最大难点在于年轻人数量少,且部分人缺乏专注与耐心。
市场突围:定制化服务激活传统乐器新需求
前期调研时调研团发现,尽管传统乐器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与回归,传统乐器的市场需求正在悄然回升。特别是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定制化服务,如为演奏家量身定制二胡等,不仅满足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更为传统乐器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调研团成员们深知,要让传统乐器在市场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文化认同:传统乐器消费的情感价值重构
传统乐器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许多消费者表示,购买传统乐器不仅是为了学习演奏,更是为了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和情感共鸣。因此,如何加强文化宣传 ,提升公众对传统乐器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是扩大受众基础的关键。
青年创新:非遗活化提案
结合青年视角,调研团提出了创新传承发展的新思路。他们建议,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普及教育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展示传统乐器的魅力和制作过程,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还可以探索与高校、艺术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传统乐器制作人才,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调研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历史与现状,更激发了成员们对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深厚情感与传承意识。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将在更多年轻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千年的文化瑰宝得以永续传承。
撰稿:郑宸瑶
成员:沈夏妍、周婧怡、胡静怡、侯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