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西南财大翼丰田野实践队——无人机赋能农业现代化路径探索

    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通讯员:邓彦希、韩志成、李佳润   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要推动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普及应用,无人机植保已从“新奇试点”变为田间地头的“新常态”。为进一步探寻无人机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翼丰田野实践队在学院袁鹏教授的带领下,前往简阳市施家镇兴隆村和简阳沃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期间,团队与驻村书记、无人机飞手、种植农户等展开深度对话,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发展状况与合作社的运营模式。
  
  一、倾听飞手:走进无人机作业现场
  在沃丰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罗航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无人机喷洒农药和育种玉米扬花的作业现场。通过罗经理的讲解,了解到合作社的主要无人机作业机型为大疆T60,为四旋翼飞行器,最大载重达60kg。相较于人工作业,单机无人机日作业量可达80-100人的水平,能够大幅度提升农业种植和生产效率,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驱动力。团队也对无人机飞手进行了访谈,了解到目前农村山地丘陵农田无人机作业的痛点,包括无人机电池续航不足、当地网线和电线难以识别以及对飞手操作经验要求较高等现实问题。
  
  二、对话书记:兴隆村无人机使用现状
  在与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刘书记的对话中,团队了解到兴隆村村户籍人口740余户,总人口2140余人,拥有4300余亩耕地,其中坡地较多,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和油菜等作物。村内从事农业生产的90%以上都是老年人,呈现出“人多地碎、劳力老龄化”的典型特征。谈及无人机作业,刘书记提到当地由外地承包商经营的农田采用无人机作业居多,但个体农户由于地块分散、面积小,出现了无人机“农户用不起,农机服务商不愿接”的问题,大部分个体农户目前仍然采用人工作业。
  
  三、访谈农户:无人机作业有喜亦有愁
  团队进一步与当地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收获了关于农业无人机使用的不同声音。在与当地无人机农业大户交谈的过程中,团队深刻体会到了无人机使用的优势。对于大规模农田,无人机的使用能够大规模提升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能够减少人与作物的接触,防止带来疫病。但无人机农业应用也存在着成本较高(对个体农户小规模种植来说)、基础设施制约、喷洒农药不够精准、使用有一定门槛等问题,导致部分农户对无人机接受度不高。
  
  此次简阳之行,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无人机技术正以其革命性的效率提升能力,成为撬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支点。然而,调研所揭示的“小农户困境”——地块零散、成本高昂、服务缺位——也清晰地表明,技术的普及应用绝非简单的设备投放,其背后是农业生产关系、服务模式与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适配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策精准滴灌(如针对小农户的购置补贴或服务购买支持),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如发展村级合作社共享无人机、跨区作业调度平台),更需要基础设施的同步升级(电力、网络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西南财经大学学子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正是将学术研究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体现。调研关注的不仅仅只是无人机应用的喜与忧,更是探究中国农业在迈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现实沟壑。推动无人机等智慧农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田”,让科技红利普惠亿万小农户,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通讯员:邓彦希、韩志成、李佳润
  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