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青岛城市学院“鸢梦薪传实践团”8名大学生赴潍坊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探寻风筝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在潍坊风筝博物馆,队员们驻足蝶鸢、龙头蜈蚣等展品前,细观明清沙燕风筝的竹骨与缠枝纹,感受其工艺与历史。
走进非遗传承人杨红卫工作室,听她讲述风筝千年故事,从起源之争到品类差异,体会竹篾与彩绘中代代相传的匠心。
实践中,团队专访王永训先生,了解其因童年热爱与风筝结缘的故事,以及他讲解的风筝专业知识与制作工艺,深化了对风筝文化的理解。
在风筝工厂,队员们向师傅们学习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掌握扎、糊、绘、放等技艺,体会“薪传”让传统焕新的意义。
团队调研显示,5家经营超10年的店铺中60%销量下滑,主销线下且依赖外地游客,手艺人断层问题突出,60%从业者尝试校园工艺课推广。
返回青岛后,队员们将潍坊风筝带入课堂,展示并指导孩子们装饰风筝,助力文化传播。这呼应了市民期待:90%受访市民放过风筝,95%知晓潍坊“世界风筝之都”美誉,90%愿了解风筝知识,75%支持融入中小学实践,期待创新设计吸引年轻人。
此次实践不仅是文化探寻,更揭示潍坊风筝需以传统为基、借创新与推广破局,让非遗之火借青春力量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