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高校 “三下乡” 社会实践育人要求,7 月 4 日 —26 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湘桂遗韵寻脉队”奔赴湘桂古村,以“寻脉湘桂文化,传承中华遗韵”为主题,围绕 非遗、古建、村史 开展调研,用青春行动书写文化传承答卷。
一、非遗传承:指尖跃动的扬琴韵律
在大碧头村,实践团围站于扬琴非遗传承人身侧,目光追随着老人灵动的指尖。从按弦技巧到节奏把握,成员们逐帧研习演奏细节;更深入挖掘背后的传承故事 —— 家族五代人的坚守、民俗活动中的乐声呼应、制作工艺的迭代演变……“每一次拨弦都是与历史对话,我们要让扬琴非遗的‘声韵’,在年轻群体中流转不息。”团队负责人朱晓宇在笔记中写道,计划通过短视频、故事集等形式,让非遗 “活在当下。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扬琴非遗传承人学习演奏技巧。朱晓宇 供图
二、古建守护:村委共商的保护智慧
慕霞村村委会议室里,实践团与村干部围坐长谈。面对古民居年久失修、保护资金短缺、开发与保护矛盾等困境,成员们结合旅游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知识,提出“分级修缮 + 文旅融合”规划思路:对核心古建“修旧如旧”,对周边建筑植入文创、研学业态,探讨“保护性开发”的可行路径。一场头脑风暴,为古民居保护注入青春智慧,让历史建筑的 “活态传承”更具方向。
图为实践团在慕霞村与村委、村民共同探讨古民居维修保护策略。盘赟 供图
三、村史溯源:族谱里的岁月脉络
江头村的一户民居中,泛黄的族谱在桌上铺展。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促膝而坐,在口述史与文字记载的交织中,梳理村落迁徙轨迹、家族祖训传承、民俗节日渊源。“族谱是村落文化的‘基因库’,我们记录的不仅是家族史,更是地域文化的记忆拼图。”团队通过整理访谈、绘制 “村史时间轴”,为江头村编织起文化传承的 “时光档案”,让隐藏在岁月中的故事重焕光彩。
图为实践团在江头村村民家中查看族谱、了解村庄发展史。
蒋沛树 供图
四、匠心得悟:古建修复的对话与传承
八仙村的古建修复现场,实践团与修复工匠展开 “技艺对话”:工匠演示传统榫卯拼接、灰浆调制,成员们探究 “修旧如旧” 的科学方法 —— 从木料防腐技术到彩绘复原工艺,从历史风貌保留到现代加固手段,古今技艺碰撞出保护火花。“古建修复要留住‘岁月的纹路’,更要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这场交流,让文化遗产保护的 “匠心”,在青春视角下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在八仙村与该村从事古建筑保护人员探讨传统村落保护措施。朱晓宇 供图
五、青春接力:古祠前的文化传承誓言
古祠堂前,实践团成员头戴草帽,手举“湘桂遗韵寻脉队三下乡调研活动”横幅合影。23 天里,团队用脚步丈量湘桂文化脉络,以专业赋能遗产保护:从非遗技艺记录到古建方案设计,从村史挖掘到保护共识凝聚,每一步都饱含青春热忱。未来,他们将整合调研成果,推出文化保护方案、宣传短视频、村史手册,让古村遗韵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以青春担当书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古祠堂门口合影。刘荣凯 供图
此次 “三下乡” 中,桂林理工大学实践团以文化为魂、专业为翼,在非遗传承、古建保护、村史挖掘中探寻湘桂文化根脉。青春力量与文化遗产的碰撞,不仅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光彩 —— 这是湘桂遗韵寻脉队的实践答卷,更是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定誓言。(供稿人:朱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