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青岛大学“访企橡动”团队暑期行:解码金宇轮胎产业实践路径

    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张钰哲,李星岳,董瑞琪

  当清晨的阳光为金宇轮胎集团高大的厂房勾勒出巍峨的轮廓,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访企橡动实践团的队员们已经整装待发,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准备踏入这片现代工业的腹地。近日,这支充满朝气的大学生团队跨越千里,深入这家中国轮胎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展开了一场以“深入制造业一线,解读民族工业密码”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对他们而言,机器的轰鸣是对话历史的独特语言,工人师傅手上的老茧是阅读时代的生动文本,而一条轮胎从无到有的完整诞生历程,则成为了他们理解“中国制造”最直观、最深刻的教科书。

  

淬炼:于熔炼中见证工业脊梁

  团队的首站是密炼中心。还未踏入车间,一股混合着橡胶与炭黑的独特气息便扑面而来,这是工业生产最原始的味道,也是制造业最真实的呼吸。映入同学们眼帘的并非想象中繁忙的人流,而是一座座巍然矗立的巨型密炼设备。这些钢铁巨兽通过全自动的输送系统精准“吞”入各种原材料,在计算机程序的绝对控制下,进行着高温高压的冶炼。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将炼好的胶料抓取放置到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下一个环节,整个流程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工业芭蕾。

  一位在密炼岗位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师傅一边监控着仪表数据,一边向队员们讲解:“温度、压力、时间,每一个参数的微小偏差都会直接影响胶料的最终性能。在我们这里,没有‘差不多’的说法,必须是100%的精确。”老师傅的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眼神却始终专注而笃定。这份对标准的极致恪守,让队员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工业产品走向世界的底气所在。有队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原来,所谓的‘工业脊梁’,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精确到小数点后的参数支撑起来的。”

  

成型:在方寸间雕琢匠心印记

  跟随传送带的连贯运转,实践团来到了轮胎成型车间。这里无疑是整个生产流程中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之一。在高速运转的成型机上,帘布、钢丝、胎面等各种半成品部件,在精密机械装置的操控下,犹如被施了魔法般精准贴合、缠绕,迅速组合成一个结构完整的轮胎“胚胎”。自动化设备的高效运作令队员们叹为观止,但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在这高度自动化的背后,依然离不开人的智慧与经验。

  队员们有幸与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师傅从一名普通的毕业生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奋斗历程,深深打动了每一位队员。“别看现在基本都是自动化生产,但设备的调试、维护和关键时刻的故障判断,离不开人的经验和手感。”王师傅指着成型机上的参数显示屏说,“数值的细微变化,系统会报警,但快速判断问题根源,还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匠人’精神。”他从设备柜子里拿出一本厚厚的、边角已经磨损的工作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多年来遇到的各种设备异常和解决方法。他说:“这是我十几年‘泡’在车间里才练就的功夫,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师傅正是金宇团队中“也许个体素质并非最优秀,但依靠团队协作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一定能创造出最佳业绩”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他的故事让同学们明白,真正的工匠精神,既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对职业的终身热爱。

  

硫化:以使命担当承载千钧之重

  成型后的“生胎”被送往硫化车间。一进入车间,实践团就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一排排高大的硫化罐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庄严而肃穆。轮胎胚胎在这里被送入特定的模具中,经过长达数小时的高温高压“洗礼”,才能最终获得坚韧的胎体、清晰的花纹和完美的使用性能。整个硫化过程漫长而充满力量,仿佛是一场静默的锻造仪式。

  来自自动化学院的张钰哲同学在观察完硫化过程后感慨道:“硫化就像是一场材料的淬炼与升华。唯有经过高压和高温的考验,原本柔软而富有可塑性的胶料,才能蜕变为能承载千钧之重、保障行驶安全的核心部件。”他一边记录一边补充说,“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绝佳隐喻。从早期的技术受制于人、设备依赖进口,到今天的自主研发、自立自强,中国制造业正是在各种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中,淬炼出了最硬核的竞争力。”队员们围绕在硫化罐旁,感受着设备运转传来的轻微震动,仿佛能触摸到中国制造强劲跳动的脉搏。

  

质检:为生命护航注入灵魂温度

  如果生产线是轮胎的“诞生”,那么质检线就是守护其“生命”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在最终的检验区,每一条完成硫化的轮胎都必须经历一系列近乎苛刻的“魔鬼测试”。X光探伤设备能够洞察轮胎内部最细微的结构缺陷,均匀性试验机则以高速运转模拟实际行驶条件,检验轮胎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任何微小的瑕疵都逃不过这些精密仪器的“法眼”。

  质量总监在带领同学们参观时的一句话,让所有队员为之动容:“我们生产的每一条产品,都直接关系到万千家庭的幸福安康。在金宇,质量没有99.9%,只有100%合格。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所有金宇人共同遵守的规则、共同信守的理念,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种深入骨髓的责任感和敬畏心,让原本冰冷的科技与工艺被赋予了温暖的灵魂。队员们意识到,正是这种高度统一的质量观和责任感,塑造了金宇人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成为实现“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内在驱动。

  

扎根:让工业之树深植乡土沃壤

  作为一次深刻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读懂产业振兴与乡村发展的血脉联系,同样是实践团的重要使命。队员们特别调研了金宇作为地区龙头企业,是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反哺乡村发展的。他们了解到,公司不仅吸纳了周边大量劳动力,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还通过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将普通农民培养成现代化的产业工人和技术骨干。

  一位来自附近村庄、在金宇工作了八年的女工热情地向队员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这里工作,我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盖起了新房,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技能,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公司对我们来说就像另一个家,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这种感觉特别踏实。”她的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队员。产业的兴旺,真正活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金宇的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此刻超越了工厂的围墙,融入了国家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同学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如何以其扎实的产业根基,成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奔涌:当青春脉搏共振时代强音

  这场深入制造业一线的实践,最终成为一场青年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在实践的最后,团队与企业管理人员和山大校友举行了座谈会。延惠峰执行董事动情地分享了他的职场感悟:“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我们参与的每一个技术革新,优化的每一道工艺流程,提升的每一点产品性能,不仅是在做产品,更是在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们所有金宇人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利益所在。”

  

  领导的这番话如洪钟大吕,在队员们心中久久回响。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它们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能够深度参与并改变现实世界的强大工具。爱国情怀,从一个宏大而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鲜活——它可以是生产线上一个精心调控的参数,是质检环节一丝不苟的严谨,是技术攻关中永不放弃的坚持,更是未来择业时投身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定选择。

  离别时分,夕阳为现代化的厂区披上了温暖的金色光辉。实践团队长在总结分享中说道:“这段难忘的旅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它是由流水线上每一位兢兢业业的工人、办公室里每一次精益求精的论证、管理层每一份高瞻远瞩的决策共同铸就的。金宇人的团队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体的努力融入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洪流,才能汇聚起民族工业奔腾向前的磅礴力量。”

  这场始于渤海之滨、深入齐鲁制造业腹地的实践,让青年学子们真正触摸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和民族工业的灵魂深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远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加深刻和鲜活。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不仅了解了轮胎制造的工艺和流程,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一份坚守的意义、一种责任的重量、一个时代的召唤。他们的青春,也必将在与伟大时代的深度对话中,寻找到最坚实的支撑,最终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而这,正是社会实践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让青年走进现实,让理想扎根大地,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