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志愿者葛怡彤、陈思瑶、武美婷携手文学院张雨轩、赵卿尧和法学院马士杰组成的“千年傩舞进课堂,非遗传承焕新章”实践团队以傩文化非遗保护与法治教育实践为主题,开展“博物馆研学筑基+多社区课堂传习”系列活动。团队先赴中国溧阳傩文化博物馆深挖文化根脉,再将研学所得转化为三阶递进式课程,在社区暑托班带领孩子们探秘傩面具、解读傩人物、传承傩精神,让千年非遗在稚嫩指尖与朗朗童声中焕发新生。
为让课堂内容兼具深度与温度,团队成员提前奔赴中国溧阳傩文化博物馆研学。在静谧的展厅内,他们驻足端详各式傩面具:从威严的兽角纹饰到对称的夸张五官,从红黑黄的强烈撞色到“五色对应五行”的传统密码,认真记录在册。“每一面面具都是活的历史,每一段表演都藏着生活智慧。”团队成员葛怡彤在研学笔记中写道。这些感悟,化作后续课堂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在溧阳傩文化博物馆合照)
7月17日文化新村社区的课堂上,“动手做”成为关键词。志愿者陈思瑶、姚慧颖铺开彩纸,举起示范面具问道:“大家看这双眼睛,为什么要画得这么圆、这么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测,最终在讲解中明白“突出的眼睛象征洞察邪祟”。动手环节,姚慧颖握着圆头剪刀,边剪面具轮廓边叮嘱:“像给小动物剪胡须一样,慢慢用力才安全。”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模仿传统纹样画火焰纹,有的给面具加了俏皮的胡须,还有的用渐变色彩演绎经典红黑黄。
7月18日湾溪社区的课堂则聚焦“人物与民俗”。赵卿尧播放完跳幡神表演视频,指着屏幕上的张渤面具问:“谁发现他的帽子和普通面具不一样?”学生们凑近观察,最终由李同学答出“有文官帽的影子”。志愿者顺势讲起张渤治水与当地农耕祈雨的关联,又用“五方神对应五色”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快速记住东方神青、南方神赤的服饰特征。绘画环节,周同学把二马巴焦女将军的铠甲画成了缀满小花的样式,“她保护我们,也可以很温柔呀!”一句话逗笑了全场。
(图为湾溪社区学生绘制的傩戏人物面具)
收官课上,葛怡彤、马士杰带着刺绣挂件、印花书签等傩文创走进五里亭社区,从“为什么这些文创要申请专利”聊到“我们为什么要懂傩文化”。当展示团队研学拍摄的博物馆照片时,孩子们纷纷指着熟悉的面具惊呼:“这和我做的很像!”社区负责人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孩子们:“传承不是复制,是像大家这样,让老文化长出新样子。”
从博物馆里的凝视到课堂上的互动,从面具制作到文化解读,“千年傩舞进课堂,非遗传承焕新章”团队用三阶课程架起非遗与青少年的桥梁。正如团队负责人葛怡彤所说:“当孩子说‘我要把面具讲给爷爷听’时,我们就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