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杭州西湖,苏堤烟柳如黛,三潭碧波映晖。一支由江苏大学文学院院五名学子组成的“章台团队”踏上了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湖山,开启了为期四天的“苏东坡与西湖生态保护”专题考察。这支以文学院标志性“章台”命名的团队,带着对历史文人治理智慧的敬畏与现代生态理念的思考,在湖光山色间探寻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密码。
一堤跨古今:苏堤上的工程哲学对话 章台团队的考察路线严格遵循苏东坡当年的治理轨迹。在苏堤北口的“苏东坡纪念馆”,团队带队老师袁城指着一幅明代《西湖疏浚图》详解:“你们看,图中东坡亲自划定的‘浚湖三界’,与如今西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范围几乎重叠。特别是他设立的‘石塔界标’,不仅是‘三潭印月'的雏形,更开创了水域功能分区管理的先河。团队成员发现,苏东坡当年制定的《钱塘湖水利法》中,“禁植菱藕于深水区”的规定,与现代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规范中“挺水植物控制区”的设定,有着跨越时空的默契。
为求证古人智慧的科学性,团队特意走访了杭州市园文局。苏堤建成后,西湖年均淤塞量从3.2万立方米降至0.8万立方米,这种生态调控效应持续了近八百年。苏东坡的治理不是简单的工程建设,而是建立了疏浚-护岸-景观-民生的完整生态链。
(队员们西湖边重温入团誓词)
三潭印日月:石塔背后的生态治理密码 月光下的三潭印月,三座石塔如翡翠般镶嵌在湖面。章台团队特意选择月夜考察这一标志性景观,为的是亲身体验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审美意境与“禁种菱藕”的治理智慧。“这三座石塔最初是作为水域界碑存在的,东坡以石塔为界,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在此区域种植菱藕,防止根系淤积——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湖泊生态红线。”
考察途中,团队采访了当地散步的居民。老人讲述了一个细节:每年清明,当地百姓仍保留着“祭苏堤”的习俗,用竹篮盛着新茶与青团,沿着堤岸祭拜,“不是迷信,是念着东坡先生给后人留下的这片好水好山”。老人的话让团队成员意识到,苏东坡留下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工程遗产,更塑造了一种代代相传的生态伦理——这种植根于文化认同的保护意识,比任何法规条文都更具生命力。
结语:让遗泽照见未来 返程前夜,章台团队在湖边露营。篝火旁,五名学子整理着沉甸甸的考察笔记:从苏堤的土壤样本到三潭的水质数据,从古籍记载的治理方略到当代的保护实践,满满当当的资料袋里,装着的是跨越千年的生态对话。苏东坡告诉我们,最好的保护是让文化与自然共生。他的诗是写给西湖的情书,他的治理则是给后人的生态教科书。
江苏大学章台团队的西湖之行,不仅是一次学术考察,更是一场文化寻根。当现代生态理念遇上千年文人智慧,碰撞出的不仅是学术火花,更有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体悟。正如团队带回的那份水样检测报告上所写:“西湖的清澈,既是东坡疏浚之功,更是古今守护者共同书写的生态诗篇。”而这份跨越千年的守护,正是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珍贵遗产。
通讯:冯思佳、夏雨涵、喻朱奕、常雨阳、仲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