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圣祠寻踪承古脉,艾香携韵拓新程

    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慧研团队
2025 年8月7日,郑州大学慧研团队赴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开展以 “圣祠寻踪承古脉,艾香携韵拓新程”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医圣祠、亲身体验艾草衍生产品、倾听工作人员讲解并与其深入对话等方式,团队成员不仅更全面地了解到艾草产品发展现状,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古艾燃今焰,灵犀掌上通
发扬传统文化需实现创新性转化,唯有顺应发展潮流、贴合现代化需求,才能使文创走向大众、走向未来。医圣祠内的南阳纪念品店铺有着品类丰富的中医药衍生产品在售,其中尤以艾草为甚,木质货架上陈列着各式艾灸仪器,铜制的温灸盒泛着温润光泽。
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演示了带智能温控的电子艾灸仪如何通过蓝牙连接手机调整热力,并讲解了其"上悬可灸百会,下抵能温关元"的精妙设计。一位队员忍不住感叹:“传统艾灸讲究火候,现在通过科技就能精准控制温度,太方便了!”,大家围站在展台前,时而俯身观察不同孔径的艾条燃烧状态,比较着艾烟浓度与热力渗透的关系;时而低声讨论某款便携灸具的改良可能,从材质轻便性到穴位贴合度各抒己见。展台旁,带压力感应的艾灸机器人原型、可折叠的穴位定位仪等创新产品,更是让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南阳艾草的特质与现代工学设计的结合,正为中医药打开一扇通往现代化的新大门。

图为团队在医圣祠内艾草展位参观。 姚睿鹏 供图
青简一行承圣雨,脉承千载济苍生
在纪念祠堂内,一位路过的伯伯热情地同团队成员打招呼:“我刚才看到你们在医圣祠门口合影,是来开展社会实践的吗?欢迎你们来到医圣祠”,得知团队的实践主题后,他兴致勃勃地讲述起张仲景、孙思邈、王叔和与成无己围绕《伤寒杂病论》展开的传承故事:从张仲景著书立说,到王叔和冒死编次散佚书稿,再到孙思邈踏遍山河寻访验方、成无己字字斟酌注解医理,《伤寒杂病论》在历代医家的接力中不断完善,其医学智慧至今指导着中医临床,护佑民族健康,更向世界传递着东方医学的独特价值。道别之际,伯伯望着庭院中饱经风霜的古柏,略带遗憾地向队员挥手:“其实啊,这医圣祠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故事,可惜今天时间太仓促了,没办法同你们一一道来。希望你们在南阳可以玩得尽兴”。

图为团队成员倾听伯伯讲解。 李海欣 供图
伯伯讲述的故事在团队成员看到《伤寒论》刻本那一刻有了具象依托,古籍在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依稀可见字迹,墙上脉络图清晰勾勒出这部经典从散佚到重光的历程。团队成员望着玻璃柜里成无己注解的元代刻本,目光拂过复刻的孙思邈批注手稿,王叔和灯下编次的执着,孙思邈晚年得书的欣喜,成无己注解时的字字斟酌,都化作展厅里流动的气韵。众人驻足良久,望着千年间医家们接力守护经典的痕迹,心中满是对传承者的敬意与对中医药文脉绵延的深深感慨。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伤寒论》展厅。 李海欣 供图
薪火照前路,艾香满人间
南阳的热风裹挟着艾草的清香扑面而来,回望医圣祠的飞檐翘角隐入苍松翠柏间,团队成员心中满是实践后的真切感触。见证智能温控艾灸仪通过蓝牙调节热力的便捷,听闻王叔和、孙思邈等医家接力守护《伤寒杂病论》的故事,寻觅展柜里元代刻本与复刻批注手稿留存的医道痕迹——这些经历让慧研团队清晰意识到,千年医道从不是故纸堆里的墨迹,而是能通过智能灸具贴近生活、借由古籍传承延续的鲜活存在。
传承中创新的脉络也让团队对中医药的未来有了更具体的思考。接下来,团队计划先梳理此次实践收集的艾草产品资料与中医药传承故事,整理成图文手册和短视频脚本,通过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分享,用年轻人易懂的方式展现艾灸文化与中医药魅力;同时,会持续关注南阳艾草产业的创新动态,尝试结合专业所学,针对便携灸具的材质优化、穴位定位仪的功能简化等方向提出轻量化建议,若有机会还将与医圣祠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反馈年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创产品的需求,让这次实践的收获真正转化为助力中医药贴近大众的实际行动。
 (通讯员 姚睿鹏  李海欣)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