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传统糖画技艺的传承现状,挖掘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近日,地理与旅游学院赴芜湖陶辛官圩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对糖画艺人展开专访,围绕糖画技艺的核心要点、学习传承、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交流,记录这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创新。
糖画制作的核心技艺在于熬糖。据艺人介绍,传统熬糖以麦芽和糯米为原料,麦芽发芽至一定长度后碾碎,糯米煮成糯米饭,二者混合发酵7至8小时,挤出汁水后小火慢熬成糖块,便于携带与保存;使用时需将糖块放入锅中,以小火加热融化,火候过大会导致糖料熬糊,影响成品质量。
在技艺学习与传承方面,艺人十余岁时便在家中接触糖画,家族中十一二岁的儿女、孙子也会开始尝试制作。艺人表示,糖画技艺入门后难度不大,关键在于练好基本功,制作过程中需保持耐心、匀速操作,避免因糖量过多或过少影响作品成型;收徒时首要关注学习者的做人素养,将品德作为传承技艺的重要前提。
制作的安全问题,艺人特别提醒,需严格控制糖料温度,防止高温糖料接触皮肤造成烫伤。同时,为顺应社会潮流,糖画造型已从传统的十二生肖,拓展到小猪佩奇、熊大熊二等动漫形象及文字、姓名定制等,艺人还会通过手机观看卡通片,学习新造型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此外,艺人常参与湾沚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助力糖画技艺的普及与推广。
在市场与销售层面,糖画的消费群体以喜爱动物造型的小朋友、偏爱卡通和姓名造型的青年为主,部分外国人也会参与体验。艺人通常在庙会、特殊活动或公园出摊,南京父子庙景区因客流量大,也是常去的经营地点。不过,当前糖画市场面临推广难度大、规模小、销量有限的问题,场地费是主要经营成本;价格方面,常规造型糖画15元,哪吒等复杂造型25元,日收入不稳定,少则一二十元,多则两三百元,受出摊地点与活动影响较大。
关于糖画的保管与设备影响,艺人介绍,糖画装袋后可保存,夏季能存放一两天,冬季约一个月,需避免放入冰箱,以防糖料接触水汽融化;未被购买的糖画可重新熔化后再次使用。目前虽有制糖机器,但手工糖画能根据需求灵活创作,机器则多为固定图案,且部分儿童更愿意动手体验手工制作,因此机器对传统糖画手艺的冲击较小。
此次专访不仅让地旅学院实践团队深入了解糖画技艺的细节,更感受到传统艺人对非遗文化的坚守。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此类传统手艺的发展,通过更多形式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喜爱传统技艺。
图\文:陶辛官圩文化寻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