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间寻味:探秘桑茶制作与蚕文化之旅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三下乡走进乐至桑茶厂开展实践学习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要求,2025年7月15日至20日,西南石油大学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10名学生组成"探索桑蚕奥秘"实践队,前往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桑茶产业基地,开展为期七天的产业调研与劳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参与桑叶采摘、茶叶炒制、产品研发等全流程体验,切身感受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桑田绿海间的劳动课堂7月20日清晨,实践队跟随市级非遗传承人、桑茶厂技术总监兼创始人杨姐深入种植基地。在连绵起伏的丘陵间,2000余亩有机桑树蔚然成荫,晨露未晞的桑叶泛着油润光泽。"采摘必须选用嫩梢第3-5片叶,叶柄长度不超过1厘米。"杨姐手持特制采桑刀示范"一芽两叶"标准,队员们很快在技术员指导下分组行动。"看似简单的采摘藏着大学问。"队长发现,过度用力会导致叶片氧化发红,而动作太慢又影响效率。经过三小时劳作,队员们人均采摘鲜叶5.2公斤,但对比专业工人25公斤的日均产量,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应用的"桑茶间作"模式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桑树与茶树错落种植,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通过桑树分泌物天然抑制茶树病虫害,这种生态种植理念正是现代农业的生动注脚。非遗工坊里的匠心传承17日下午,实践队走进桑茶制作车间。在温度高达60℃的炒青区,市级非遗"乐至桑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姐正以"抖、搭、捺"等手法翻炒茶叶。"锅温要稳定在220℃,手的每个动作都关系到茶叶的香气形成。"杨姐邀请同学们体验"杀青"环节,尽管戴着手套,我们仍被烫得直甩手:"这真是‘铁砂掌’功夫!"在萎凋车间,队员们见识了科技对传统的赋能——智能控制系统能根据鲜叶含水量自动调节温湿度,将原本36小时的工序缩短至8小时。这种"古法工艺+现代技术"的模式,使该厂桑茶氨基酸含量较传统工艺提升17%,去年荣获"天府名茶"金奖。研究生张磊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这正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产业振兴中的青春智慧18日的座谈会上,桑茶厂杨姐透露发展困境:"桑茶作为新兴品类,消费者认知度不足,去年线上销售占比仅15%。"实践队立即发挥专业优势,我们提出"桑茶+健康"的传播策略以及设计的AR包装方案——手机扫描茶盒即可观看桑茶故事短片。把根扎进泥土的成长答卷在20日的总结会上,一名队员展示了一份特殊作业——记录40位茶农的微心愿。"65岁的李奶奶想学直播卖货,返乡青年小杨希望参加电商培训......"这些需求已整理成《乡村振兴服务清单》,将成为新学期社会实践的重点课题。"过去觉得乡村振兴是宏大命题,现在明白它藏在每一片桑叶的温度里。"又一名队员在分享会上感慨。五天的实践时光转瞬即逝,但"探索桑蚕奥秘"实践队的收获却无比丰厚。从桑田绿海间的辛勤劳作,到非遗工坊里的匠心传承;从产业振兴的智慧碰撞,到扎根泥土的深情对话,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双手触摸农业,用青春的热情为乐至桑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技术的革新,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担当。这次三下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农业现代化的蓬勃生机,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未来,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将继续深化与乐至桑茶产业的合作,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桑茶飘香,青春同行。"实践虽已结束,但服务乡村的脚步不会停歇。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