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辽宁师范大学学子探访遵义红色地标 感受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为深切感悟遵义会议历史荣光,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12日,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遵行红脉,青春文脉传承先锋队”实地探访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以及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观文物、阅史料,团队成员围绕“一址一陵三故居”,力求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座楼,一场思想破冰的伟大转折

  7月12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标志地——遵义会议会址。这座青瓦砖木小楼,以其简朴的方式,无声诉说着关乎革命前途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时刻。当双脚真正踏上会议主楼的木地板,历史从未如此触手可及。团队成员参观了那间不足三十平方米的会议室,室内陈设极其简朴,一张长方形桌子,一盏煤油灯,十几把破旧椅子,墙壁上悬挂的挂钟仿佛仍在记录那个不眠之夜。队员们感慨道:“书本上读到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远不如站在这个真实空间里感受强烈。”

  紧接着,团体成员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这里分为多个部分,以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和现代化的手段,全景式地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前因后果及其深远影响。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湘江战役的悲惨,到黎平会议等的铺垫,再到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以及四渡赤水的关键战略,历史脉络就此清晰地呈现。破损的服装、泛黄的记录本、珍贵的图像影片,每一件展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

  “草鞋、破旧的干粮袋等,这些实物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让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和对信仰的无限忠诚。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却为了理想甘愿付出一切。”队员们随机参访的一位游客感叹道。今年适逢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陈列馆新增“90周年专题展”,展出一系列国家一级文物。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相继刊发系列评论与专题报道,指出“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其确立正确领导、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IMG_256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三间屋,一次简朴作风的无声诉说

  同日下午,队员们探访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位在遵义会议中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导人的住址。这些住所及其简朴,每个房间仅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盏灯,书桌上翻开的书页就像主人刚刚离开。屋内没有任何奢华的陈设,艰苦朴素的作风和随时准备工作的态度清晰可见。

  “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盏灯下写出了《忆秦娥·娄山关》。”讲解员激动地说道。这样的条件给团队成员带来强烈的冲击。“看到领袖们那只有几平方米,陈设不如学生宿舍的房间,实在难以想象,他们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运筹帷幄,指挥着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其中一位队员赞叹。这些简陋的居所,无声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心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IMG_257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

百级阶,一座英烈精神的永恒丰碑

  最后,团队来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参观学习。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遵义红军烈士陵园那象征着长征艰辛的百级阶梯。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庄严、神圣、崇敬和使命感在心里交织。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馆巍然耸立,邓萍将军墓和红军英烈墙庄严肃穆。在烈士长眠之地,实践队全体成员自发列队肃立,以深深的鞠躬和默哀,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无限追思。这一刻,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感变得无比清晰而沉重。

IMG_258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前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回荡在赤水河畔。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而且近距离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及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90年弹指一挥,从危亡走向复兴,从苦难走向辉煌。队员们纷纷表示,必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壮丽篇章。

  作者:吴木颜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遵行红脉·青春文脉传承实践团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