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响应“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新时代大学生以行动探寻文化底蕴。近日,河北传媒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瓷韵薪火实践小分队8名成员,满怀热忱走进景德镇,开启陶瓷文化深度研学之旅。
首站千年瓷宫:初见瓷文化的震撼
7月21日,研学之旅首站来到景德镇千年瓷宫。这座由数万件历代陶瓷碎片镶嵌而成的“瓷艺殿堂”,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徐徐展开历史画卷。从明清官窑的精致纹饰到民窑器物的生活气息,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陶瓷从实用器皿到文化载体的演变,初步领略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都魅力。
陶阳里深巷:对话匠人,探寻技艺的“不可替代性”
7月22日至23日,小分队深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串联起一座座古朴院落,不起眼的工作室里,陶瓷珍品琳琅满目,处处彰显着“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底蕴。 在熊金荣工作室,姜老师与队员们探讨传统技艺的不可替代性。她指出,AI虽能复制图案,却无法替代“设计的魂”——如窑变釉色中人与工艺的对话,蕴含着机器难以复制的灵性。随后,青花斗彩传承人刘蒙坦言,传承是“历史交付的担子”。他坚守颜料配比与火候的古老智慧,只为让后人读懂“笔尖的文化密码”。队员们在对话中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量。
徐家窑探秘:在交流中感受技艺的温度
7月23日上午,小分队走进徐家窑,窑内精美陶瓷尽显传统柴烧魅力。队员们偶遇雕刻陶瓷的大学生,围绕“年轻一代与传统技艺”交流,青春与古艺碰撞见传承新可能。随后,队员们与国家一级技师严稳炉探讨陶瓷艺术特质。严稳炉认为,技艺精湛是基础,“更要经得起细品”。他以70多种特制工具为例:拉坯造型是“形”,雕刻细腻是“功”,而最打动人的是意境与纹饰里的文化底蕴。其见解让队员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瑶里古镇:在烟火气中读懂文化的“活态传承”
7月24日清晨,队员们走进瑶里古镇。云雾缭绕山间,老人们在桥上闲谈,妇女们在河边浣衣——这幅原生态的古镇画卷,让队员们瞬间感受到“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独特韵味。在青石街边,队员们与一位摆摊的母亲交流,她笑着说:“多亏政府支持,古镇发展旅游后,我们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更让她欣慰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并未破坏古镇原貌,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从居民的笑容里,队员们看到了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和谐共生,读懂了“活态传承”的真正意义——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博物馆览史:从瓷片看时代变迁
7月25日,中国陶瓷博物馆内的藏品为队员们铺展开一条釉色时光长河。从汉代的弦纹罐、唐代的三彩骆驼,到宋代的青白瓷梅瓶、元代的青花名罐,再到明清时期的红釉、黄釉、粉彩名器,每一件文物都静静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文化特质。
课堂传韵:分龄授课让瓷文化扎根童心
带着从景德镇收获的文化养分,小分队来到南昌县,以“瓷韵传薪火,小手筑匠心”为主题,开设分龄陶艺公益课程。8月6日,在南昌县蓝天爱心志工协会,队员们针对学龄前与低年级孩子开设特色课程,用绘本和游戏开启童趣陶瓷启蒙;8月12日,在莲花书屋,队员们为小学中高年级孩子在基础课程之外融入瓷器外销史等文化细节;8月13日,在斗柏路社区公益课堂,队员们按年龄分组教学:大龄孩子学习制作刻字杯,小龄孩子拼接“瓷片”拼图,让千年瓷韵通过生动课堂走进童心。
瓷韵薪火,青春接力
小分队以研学与授课的创新形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从景德镇的匠心坚守到南昌县的课堂启蒙,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青春点燃传承薪火。当年轻身影邂逅千年瓷韵,当实践探索扎根文化沃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必将让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涂梦悦 黎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