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从黄沙到绿海——探索一代代治沙人与科技共写的绿色史诗

    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2025年7月15日,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青衿筑绿·塞上先锋”实践团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开展“绿色长征”调研活动,深入探索科技如何赋能传统治沙,见证生态与能源协同发展的绿色奇迹。

走进青海省治沙试验站:解码荒漠化防治的智慧结晶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六十多年来克服高寒、高海拔、大风干旱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践团队走进治沙站进行实地调研,在技术人员羊秀本与赵天悦的详细介绍下,对多项荒漠化防治技术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队员们了解了两种种植技术,“直播”造林是一种将种子或插条直接播种或扦插进沙地的技术尝试;另一种“水冲植苗”技术,则通过高压水枪快速在沙地打出种植孔,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率。

图:“青衿筑绿·塞上先锋”实践团队员参观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展厅

治沙站中,队员们近距离观察耐旱植物,了解了乌柳的速生性、柠条的耐旱性、菊芋的抗逆性,它们各有所长,共同构成沙地生态的 “防护网”。

实践期间,一场大雨导致苗圃大量积水,由于沙土渗透性较差,雨水难以下渗,形成局部渍涝。队员们跟随技术人员在积水中细致检查乌柳、小叶杨等扦插苗的生长情况,体验治沙工作中日常而具体的困难,感受治沙人对每一株幼苗的精心守护。

图:青海省治沙站苗圃

访谈赵雪彬站长:三代治沙人的坚守

在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团队有幸访问副站长赵雪彬,并与他就“科技赋能治沙”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赵雪彬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治理中备受期待,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显著挑战,尤其是AI识别精度不足的问题。

图:“青衿筑绿·塞上先锋”实践团队员与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赵雪彬交谈

目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苗木识别系统在温室监测中仍会出现误判,如将本地常见植物柠条、乌柳错误识别为其它地域的物种,影响了自动化管理的可靠性和治理效率。赵雪彬表示:“计算机并不‘认识’植物——因为它缺乏林学专家所具备的经验性判断与生态认知。”再先进的算法,如果脱离对植物生长规律、地域特性的深入理解,都难以真正服务于治沙实践。

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技术必须接地气,不能脱离实际。真正有效的“科技赋能”,需实现人工智能与领域专业知识尤其是林学经验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治沙工作从数字化走向精准化、智能化。

参观重点项目:见证治沙的精准与韧性

深入共和沙地,队员们参观了两个前沿项目——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高寒地区新材料新设备示范项目。在技术人员甘成寅的现场讲解与带领下,团队实地深入了解了当前治沙工程的前沿进展,切身感受到科技治理的精度、现实环境的难度以及一线坚守的温度。

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坚持“锁源头、护库岸、逐级推进”的系统治理,强调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团队还了解到,当地推广应用水钻造林等专利技术,有效穿透坚硬钙积层,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植被配置上,选择乌柳与柠条进行互补型种植,兼顾短期固沙与长期生态稳定性;同时,监测手段已从传统GPS逐步升级为无人机遥感,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的动态评估与管理。

面对治沙材料与机械化的实际挑战,新材料新设备示范项目设计了多种固沙材料实验,在成本可控性和防风固沙效果之间寻求平衡。尽管机械治沙是未来方向,但在共和县地形起伏大、沙丘坡度陡的现实条件下,大型机械应用仍面临动力不足、易陷沙等难题。目前,绝大部分治沙作业仍依赖人力完成,在高寒荒漠环境中,人员的坚韧与奉献依然是生态治理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

图:“青衿筑绿·塞上先锋”实践团队员参观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

“沙时记”小程序:让沙化治理“可见、可感、可模拟”

实践团队员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灵感,设计出“沙时记”交互式小程序,围绕“历史回溯-现状呈现-未来模拟”主线,打造科普教育与实践模拟平台。用户可通过时间轴查看沙化演变、点击查询植物信息、输入方案模拟恢复效果,提升公众对荒漠化防治的认知。

图:“青衿筑绿·塞上先锋”实践团队员龙佳霖、郭甜妙设计

淬炼绿色信念,续写青年生态篇章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深入理解了生态治理的系统性与科技赋能的价值。从治沙站到新项目,从三代坚守到数字推演,队员们收获了知识,淬炼了信念。未来,他们将肩负绿色使命,以专业与热忱,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撰写:郭甜妙  摄影:张煜幸 郭甜妙  指导老师:罗传文 邓经薇)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