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医脉乡传实践团11】|青囊守脉行队前往扬州市中医院专访刘晓静主任

    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在这座以文化底蕴著称的历史名城扬州,自古发达的经济与深厚的人文气息,吸引了四方名医汇集定居,行医授徒,逐步形成了门类清晰、传承有序的地方医学流派。其中以“然字门”内科、“潘字门”眼科等为代表的中医体系,凭借独特的诊治理念与显著的临床成效,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延续着扬派中医的学术血脉。
这份厚重悠久的医学传承,并未尘封于文献史册,至今仍鲜活流淌于当代的临床一线。2025年8月3日,医脉乡传实践团青囊守脉行小队队员们前往扬州市中医院专访刘晓静主任,深入探寻扬派中医“然字门”的传承脉络,挖掘其在当代临床中的创新应用与宝贵经验。
仁心济世的基因密码
扬州双桥任庄,青砖黛瓦的宅落间,深藏着“然字门内科”的滥觞之地。溯源至17世纪中叶,任氏家族于此启开医道授受之门。历代传人皆以“任某然”为名号,这一独特的命名古法,正合中医“方证相应”之严谨,为门派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广陵医派”的重要支脉,其传承脉络犹如流淌的古运河般清晰蜿蜒。其第九代任若然以善用峻剂解危疾获“任大胆”美誉;第十代任继然精研温病,于新中国成立后率先携“然字门”入公立医院,开时代之先;第十一代任达然创立“气阴两补法”,桃李满天下。历代宗师将“辨证施治”的核心理法与“仁心济世”的精神血脉代代承递。
而今,薪火传至第十三代刘晓静主任手中,更彰显出融合与创新的时代气象。刘主任深耕“五运六气”之学,不拘泥于单门一派,而是广采博收各中医流派精华。在深刻理解《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脾胃为后天之本”等精髓的基础上,她精辟指出:“中医同源,流派虽异,其理一也,‘脾胃’实乃脏腑气血化生之枢要”。她坚守“然字门”以脾胃为诊疗核心的特色,并积极吸纳现代科技与跨流派知识,将“守正创新”的理念融入临床实践与学术传承,使这株根植扬州的医学之树,在新时代表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脾胃为本,融古今疗疾
刘主任向队员们介绍,然字门内科深植于《黄帝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理论,遵循“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和其升降与燥湿的平衡,善用经方时方灵活化裁;诊治反流性食管炎强调肝胃同治,慢性胃炎则分型施治,或益气温阳,或清热化湿。针对肺癌,然字门提出“扶正祛邪”为核心,兼顾养阴清肺、化痰止咳、健脾和胃及解毒抗癌,多方面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正气。
在扬州然字门四维八纲辨证体系中,脾胃被视为调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关键枢纽,其养生之道核心在于“固护中州,以平为期”,通过固护中焦实现人体动态平衡,达到治病于未病的效果。

根植经典的传习之道
历代传人的案头总堆叠着泛黄典籍,在然字门纪念馆里,九代任若然批注的《伤寒论》至今能看清页边的茶渍,其中一页潦草写着病危老妇用大承气汤转安的案例,旁注“药猛如将,当知敌虚实”;十代任继然的《温病条辨》夹满各色便签,有药房抓药的剂量调整,也有对新症候的思考,扉页题着1956年拆私人诊所入公立医院时的决心:“医道无家,当入万家”。“所谓创新,不过是把《内经》‘人与天地相参’嚼透了,再遇上新病症敢开口。”刘主任翻着祖传医案,纸页间记载的“药不过八味”铁律,与1935年《然字门训规》中“右关定死生”的脉法要诀相互印证,藏着一代代人对经典的深化与践行。

兼容并蓄,守正创新
“然”字门虽以“脾胃理论”为根基,但第十代传人任继然在温病治疗中突破门户之见,既精研张仲景经方,又博采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派思想,形成“经方时方并用”的特色。例如治疗病毒性肝炎时,他融合《伤寒论》祛湿法与温病学派理脾胃法,灵活化裁藿香正气散、茵陈五苓散等方剂,体现“圆机活法”的学术精髓。而到了刘晓静医生,则进一步深化了“中医同源,流派虽异,其理一也”的观点,主张整合各派精华,尤其注重“脾胃为本”理论在脏腑辨证中的枢纽作用,强化了学派的理论包容性。
中医流派虽多,却共同拥有着同一个包容的灵魂。就像《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中医的主干,然字门的脾胃理论便是枝干,共同扎根于“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的沃土。这种“和而不同”,恰如金元四大家虽各有侧重,却都归宗于《内经》的核心思想。最终都指向“天人相应”的中医根本——这正是《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智慧体现。

结语:青囊永续的运河
诊室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正如大运河承载着古代医药交流的记忆,现代科技正为中医开辟新航道——这种融合,终将让《千金要方》“欲求仙者,当先修善”的仁心,与当代医学“健康中国”的愿景,在时代的浪潮中谱写出新的乐章。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