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 8 月 23 日至 9 月 6 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海社会实践队,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小白杨小学,开展了以“以青春之力,燃文化之光”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边疆校园。
非遗拓印,触摸文化根脉
学院团委学生干部寇佳皓同学带着 “拓印非遗 文化传承” 的初心,将木版年画这一承载着千年民俗的传统技艺,送到了孩子们的身边。活动中,志愿者们化身 “非遗讲解员”,结合精心准备的图文资料与古朴的木版年画实物,生动讲述这项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传承价值。从线条勾勒的吉祥纹样到色彩搭配的民俗寓意,孩子们听得格外专注,也对遥远的中原文化生出了浓厚好奇。之后,课堂瞬间变成了充满创造力的 “非遗工坊”。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颜料刷,蘸取鲜艳的色彩,将模板对准纸张轻轻按压。当一幅幅带着油墨清香的传统纹样在手中渐渐清晰,惊喜与自豪的笑容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舞狮课堂,激活民俗活力
之后,课堂又迎来热闹的舞龙舞狮传统文化体验课。志愿者带着热忱开课,让这项民俗成为孩子们触摸传统的鲜活载体。从南狮与北狮的外形差异、地域文化内涵,再结合经典舞狮表演视频,课堂中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民俗风采。沉浸式体验环节,志愿者先带领大家拍手找韵律,整齐的 “啪啪” 声中,孩子们很快跟上节奏;接着拆解舞狮摆头、跳跃等基础动作,手把手指导姿势要领。孩子们认真模仿,有的学着狮子探头摆尾,有的模拟龙身摆动起伏,眼神里满是好奇与喜爱。
欢声笑语里,舞龙舞狮的动感与民俗活力被激活。孩子们不仅学会基础动作,更在体验中读懂传统里的勇气与团结,让文化种子多了份鲜活记忆。
技能赋能,守护成长
实用知识教学同步开展。学院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课堂上,志愿者借助玩偶模拟真实场景,拆解“剪刀、石头、布”的动作口诀,通过情景问答、分组演练,让孩子们快速掌握急救要领,提升自我保护与帮助他人的责任意识。
奖助协会中受国家资助的学子罗文浩,以 “回馈社会” 为初心,为新疆小学孩子带来海姆立克急救法课堂。罗文浩化身 “急救小老师”,用教学玩偶模拟异物卡喉场景,拆解 “剪刀、石头、布” 动作口诀并讲解原理,还通过情景问答解答误区、分组演练手把手指导。孩子们从聆听口诀到专注实操,快速掌握急救技能,更在受助学子言传身教中感受 “被帮助” 与 “帮助人” 的温暖传递。这堂课既提升了孩子们自我保护与助人意识,也让受助学子用行动践行感恩,让国家资助的温暖在公益中延续。
语言架桥,联通世界
学院海燕志愿服务队的蒋鑫怡同学,以专业与耐心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普通话推广课程,为他们打开语言新大门。课堂上,蒋鑫怡同学从最基础的日常表达入手:先教孩子们 “你好”“谢谢”“再见”等温馨问候语,带着大家逐字跟读,仔细纠正发音;再延伸到数字、颜色等基础词汇,通过趣味联想帮助记忆;最后,她还特意加入红色文化内容,讲解党徽团徽的由来与意义,带领孩子们认真带读相关表述,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传递红色精神。
每一个发音、每一句话语,蒋鑫怡都反复指导,不断鼓励孩子们大胆开口表达。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从羞涩跟读逐渐变得主动发言。而支教临近尾声时,更有暖心一幕上演:孩子们化身 “小小讲解员”,用刚学的标准普通话,自信地为志愿者们讲述学校的校史故事 —— 从校园的创办历程,到教室里的旧物件背后的回忆,稚嫩却清晰的声音里满是骄傲。语言的魅力悄然打破地域隔阂,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更标准的沟通方式,更在他们心中搭建起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沟通桥梁。
语言的魅力在此刻愈发凸显,它让孩子们敢于主动分享、展现自我,为这次支教活动画上温暖圆满的句号,也让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沟通桥梁愈发坚固
十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虽短,却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踏上边疆,我们既见证了教育工作者扎根于此的坚守,也被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好奇深深打动,他们专注的聆听与求知的提问,让我们感受到实践的重量。
回望这段时光,各项活动清晰可见:院团委牵头的非遗踏印活动、舞狮课程,既唤醒孩子们对中华传统的认知,也传递民俗活力;奖助协会的急救知识普及,为孩子们生活赋能;志愿者协会的普通话等实用课程,助他们打开更广阔的成长之门。
此次实践虽已落幕,但“以青春之力,燃文化之光”的初心永不褪色。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海社会实践队将继续以院团委、奖助协会、志愿者协会为依托,探索边疆教育帮扶新路径,让文化传承与社科知识携手,守护更多边疆孩子的成长梦想。
文字:寇佳皓
图片:蒋鑫怡
指导老师:张智颖 张燕 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