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西北师范大学“驼铃古道:咸阳--汉中段丝路遗存考察”实践团于2025年7月14日正式启程。团队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遗产点为研学主线,走出传统课堂,在彬州大佛寺石窟、车辙遗址、张骞墓、汉中市博物馆等丝路地标中,通过亲身感受和拍摄微视频等方式,深度挖掘丝路文化地标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此次实践旨在引导青年师生在千年遗迹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文明对话中增强文化自信,以青春之力书写新时代丝路精神的传承篇章。
  研学实践:在丝路遗迹中解锁文化新课堂
  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咸阳彬州大佛寺石窟,实践团聚焦这座南北朝始建、初唐兴盛的佛教艺术宝库,系统记录130余座洞窟、1980余尊造像的风格与雕刻技法,勘察石窟保护现状,试图用历史学、考古学专业知识助力文化遗产“活起来”;在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墓,团队循着“张骞生平”“凿空西域”“丝路繁华”等展区脉络,研读汉代青铜器、西域货币等实物与文献,于古柏森森的墓园内考察墓碑形制、石刻内容,深刻感悟张骞作为丝路开拓者,在东西方商贸与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意义;在长武县亭口古车辙遗址,指导教师为成员们讲授田野历史课,让大家在深浅不一的车辙印中,直观感受当年丝路商旅络绎的繁华;最后,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走进汉中市博物馆,从各类文物中全面认知汉中地区的历史风貌与艺术成就,凝聚文化传承共识。此次研学不仅让成员在遗迹中触摸文明交融的温度、聆听历史回响、感悟先辈气节,更将理论知识与文化遗产保护、西部发展实际相结合,切实深化了对丝路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图1大佛寺石窟主尊阿弥陀佛(李静 摄)

  图2汉中市博物馆内摩崖石刻拓印(李晓楠 摄)
 
 微视创作:以镜头为笔传丝路研学之声
  为让丝路研学的价值进一步延伸,让千年丝路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实践团在研学过程中同步开展微视频宣传工作,以镜头为笔,将研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生动影像。创作过程中,团队围绕“丝路遗迹的历史价值”“研学中的认知与感悟”“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思考”三大方向策划内容,在彬州大佛寺石窟拍摄造像细节与勘察过程,用镜头展现佛教艺术的精湛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在张骞墓记录展区展品与墓区风貌,结合成员感悟讲述“凿空西域”的故事;在车辙遗址捕捉车辙印记特写,搭配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还原丝路商贸的历史场景;在汉中市博物馆聚焦特色文物,呈现汉中历史文化的多元魅力。后期通过剪辑配文、添加历史背景注解等方式,将碎片化的研学片段整合为主题鲜明、节奏轻快的微视频,生动展现研学活动的丰富内容与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微视频将通过学校官方账号、地方文旅平台及社交媒体短视频渠道发布,不仅是对此次丝路研学的成果记录,更能让更多人透过镜头走进丝路遗迹,了解丝路历史与精神,助力文化遗产“破圈”传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图3张骞生平展览馆(颉臻 摄)

  图4张骞墓(颉臻 摄)
  实践团跨越时空的界限,在彬州大佛寺的凿痕中触摸文明交融的温度,于车辙遗址的沟壑里聆听商旅往来的回响,在张骞墓前的古柏下感悟开拓者的忠贞气节,最终于汉中市博物馆的典籍中凝聚文化传承的共识。丝绸之路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当下西部发展的精神坐标。从文化遗产保护到西部振兴,从文明互鉴到强国建设,年轻的身影正沿着先辈的足迹,以学识与行动续写“丝路长歌”。万里丝路,始于足下;文明互鉴,青年当先。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与微视宣传为起点,在青春赛道上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继续沿着“一带一路”文化带前行,让千年丝路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焕发新的生机,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