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为深入挖掘吴门医派学术思想、探寻苏州中医药历史传承,第一临床医学院薪火实践团“探寻吴门医派”小分队来到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景德路314号的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并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吴女士的引导下有序参观了博物馆。
【博物馆简介】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于2002年首次开放,以历史发展为纲领布局,围绕图版、文物、书籍、场景复原等展线铺开,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吴中医学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药发展概貌和成就。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目前是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参观过程】
展厅共分为五部分,主题分别为中国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吴门医派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吴中名医、近代吴中名医和吴中医药,以历代吴门医者的塑像、精巧的制药器具和富有吴门特色的膏方书稿等再现了吴门医派的发展历程。
进入展厅的第一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拙朴的医疗器械,如青铜刀、骨针等。据讲解,早在农耕社会就出现了医疗活动,神话传说中的轩辕氏和神农氏被尊为中国医学的鼻祖。自《黄帝内经》问世后,历代医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撰写了丰富的医学著作,形成了众多学派。
展厅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吴中医派的起源和发展。早期,吴中医者以道家修行为主,兼职行医:即一边布道,一边行医。金元以后,吴中医家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四大经典为土壤,吸取金元四大家的理论精华,结合自身特色,逐渐形成了冠绝一方的“吴门医派”,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名医唐大烈编撰的《吴医汇讲》是我国第一本医学杂志。
展厅的第三部分罗列了各朝各代的吴中名医。吴中地区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历代名医一千多人,医官、御医百余人,存世医学古籍五百余部,具有“世医多、御医多、儒医多、名医多”的鲜明特点。其中,清朝的叶天士集前代之大成,创立了温病学派,成为了吴中医学的代表人物。展馆墙壁上的“温病学说源流图”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展示了温病学说的发展脉络,显示出其源远流长、名医荟萃的特征。
(图为叶天士铜像)
第四部分介绍了近代吴中名医。近代以来,吴门医派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校长承淡安先生、江苏省中医院第一任院长叶橘泉先生等。展厅中还陈列了近代苏州名医捐赠的行医执照、处方原件、医学著作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人得以从中一窥近代吴中名医的风采。
(上图为常熟老中医的外科手术器械)
参观进入尾声,队员们来到了展厅的第五部分——吴中医药。占据着展厅大半空间的药柜古朴雅致,这是按照苏州雷允上诵芬堂旧貌复制的药店中的一部分,也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作为苏州老字号药店,雷允上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药店的创办者雷大升,字允上,是吴门温病学派中成药的开创者。他不仅精通医道,更擅长修合丸散膏丹,还写出了《金匮辨证》《要症论略》等著作。医术高超的雷允上还十分注重医德,经常对贫苦病人免费诊治给药。雷先生以温病学说体系研发的以香料丸散为主的时疫急救药,以及用道地药材为原料配制常见、多发病的治疗药,在诸多江南大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至此,参观圆满结束。通过此次对以吴门医派的传承历史为,实践团队员们在参观药方手稿等文物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吴门学说的了解,同时在聆听古今吴中名医的故事中领会了“大医精诚”的内涵与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