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7月24日电(通讯员:崔露露)7月12日至18日,贺州学院第七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以下简称青马班)与东莞城市学院青马班志愿者们共同到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助推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宣讲进基层、学习“非遗”瑶绣、实地调研罗汉果种植基地、访大平腐竹厂工业、参观红色革命老区、走入文华社区,悟脱贫攻坚成效来之不易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更好的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加聚民族团结。
粤桂两校青马学子共赴暑期“三下乡”出征仪式为在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促进贺州市“全力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粤桂两校学子学术沟通,唤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满腔热情。7月12日,贺州学院,东莞城市学院的青马班学子共同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图书馆举行了2023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现场。
图为出征前粤桂学子共同合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通讯员 邓春燕 供图
贺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20级应用化学专业1班的邓龙志愿者代表说:“中国青年正是长知识,长本领,长才干的时候,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中国共青团员,应出发基层,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蓝图。”
将推普种子播撒在瑶乡大地上7月13日,贺州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班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全面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查问卷和开展推普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青马班志愿者们深入到大平村社区,向居民发放《“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入户走访,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以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当地语言使用情况、普通话实际水平以及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探索普通话推广在乡村建设的作用等问题为主要内容。
图为青马班志愿者正在对当地老人进行调查问卷填写。通讯员 邓春燕 供图
“大平瑶族乡地处偏远山区,我们这边一半以上的老人从未走出大山,我今年70岁了,也不会太流利的说普通话,还是说瑶话多点,我年轻时出去打工也吃了不少不会讲(普通话)的亏。”老人填写问卷时感叹道。
贺州学院青马班和东莞城市学院的青马班志愿者们深入到大平瑶族乡龙槽村、宗文村、古那村、里头村这四个村落,入户开展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推普宣讲的实践活动。
图为青马班志愿者在大平瑶族乡龙槽村向基层群众宣讲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通讯员 黄小丽 供图
龙槽村第一书记刘柯听完讲座后表示,作为基层干部人员,不仅应在日常工作中履行好自身职责,了解基层群众掌握普通话的情况,让群众明白方言和普通话两者之间是互补而不是消灭的关系,更应该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同时号召广大居民多讲普通话,助力大平瑶族乡。
将党的“二十大”之风吹到瑶乡田间地头上从7月14日起,青马班志愿者们就开始到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龙槽村开展关于“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实践活动。青马班志愿者们深入到基层,调研走访了龙槽村委会、本地居民等。在田间地头上,探索基层群众对于党的“二十大”的了解程度。以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讲座,走访基层群众,通过开展讲座和实地入户采访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宣讲团的代表廖维志告诉记者,身为一名退伍军人,通过在基层对党的“二十大”宣讲,深刻感悟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更坚定了其未来要在祖国的基层大地上,书写自己绚烂青春篇章的理想信念。他强调,经济脱贫的第一步是思想脱贫,他们将会继续宣讲下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种子播撒在瑶乡的基层大地上。
图为志愿者们入户正在为瑶族小学生们讲述党史故事。通讯员 韦超妮 供图
贺州学院青马班宣讲团成员李艳勤接受采访时说:“我会通过图文并茂,卡通短片、口述英雄事件等方式,让孩子们用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感受到中国近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意识到那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苏醒了,从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理解民族团结和学习党史的重要性。”李艳勤表示,自己也是大山出来的,所以更加理解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大山的资源是贫瘠的,但是孩子们的思想不应该是贫瘠的。
让“非遗”瑶绣“飞”入寻常百姓家7月15日,贺州学院第七期青马班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民族学校开展了一堂与众不同的课堂。在大平瑶族乡瑶绣传承人邓秀英的“手把手”教学下,贺州学院和东莞城市学院两校的青马班志愿者们认真学习瑶绣技艺,受益匪浅。
图为志愿者们在大平乡民族学校中进行学习瑶绣技艺。通讯员 邓春燕 供图
邓秀英表示,瑶绣已经融入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大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学习瑶绣这项非遗手工艺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感慨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现实。同时,她肯定了青马班学子的好学态度,仿佛从中看到了青年传承非遗手工艺的希望,表示如果大家想学、多学,她都愿意教、认真教,积极传播瑶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加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平时课堂理论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我感觉这件事情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机器生产遍布,人们好似忽视了手工的意义所在。”吴波明告诉记者,她呼吁大家学习工匠精神,保护并传承好非遗文化。
青马班志愿者们在和非遗传承人的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被瑶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深深所折服,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所在,以及陷入了推广传播之难的泥潭。触发了志愿者们如何将“非遗”瑶绣“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如何通过“互联网➕非遗”等形式更好的打造文旅产业的新思考。真正用非遗作品勾勒出乡村新面貌,谱写出民族华丽乐章。
罗汉果力推振兴致富要开好“瑶方”为探索美丽瑶乡致富路,深度挖掘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经济带动作用,保障农产品持续的增产增收。7月15日,贺州学院和东莞城市学院两校的青马班志愿者们“三下乡”志愿者们来到大平瑶族乡里头村学习育种和基建,和里头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灏就罗汉果产业的更好的发展进行研讨,并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专业种植户。
李灏表示,里头村可以用四个字表述:山、偏、绕、远。这里山坡陡峭,土地丢荒现象严重,无法种植传统农业,而这种地势环境却很适合罗汉果的生长。因为第一年农户尝到了罗汉果收益的甜头,所以积极性很高,下一步也会扩大种植规模,研制罗汉果的深加工产品,让老百姓有钱花,天天笑嘻嘻,这是我身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分内之事。
近些年,里头村致力于种植罗汉果产业为主,虽山高路远,然自然风光一绝。里头村下一步将打算农业和旅游业二者结合,建立农家乐、罗汉果附加产品体验馆、顾客可享受免费的农耕体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基础设备,准备迎接好乡村文旅产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