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军魂不朽——两位老兵的故事感悟
时间:2024-08-30 阅读:
岁月如歌,军魂不朽——两位老兵的故事感悟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如诗,吟唱着无数动人的篇章;时光如画,描绘出万千壮丽的景致。当我们聆听汪启雄和张清俊两位爷爷的故事,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那一段段充满热血与奉献的岁月,如璀璨星辰般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汪启雄爷爷,1955 年 12 月出生,1977 年元月投身军旅,开启了长达七年半的部队生涯。从西藏阿里的艰苦岁月到后来的种种经历,他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执着。
汪爷爷入伍后被分配到西藏阿里地区格尔县中队,担任文书并参加县委路线教育工作队。那时候的下乡生活,条件之艰苦令人难以想象。在中队,还能吃到大米白面,可到了乡下,面对的却是胀麻和生肉。对于吃羊肉比较忌口的汪爷爷来说,起初的日子极为难熬。藏民家中,三个石头支起一口锅,只要肉还有血流出就可以吃。饿了几天之后,不得不强迫自己适应这种饮食方式。冬天大雪封山,只能骑马下乡,住在藏民的帐篷里,卫生条件极差,身上长满虱子,痒得不得了。煮肉的柴火也是极其匮乏,只能用牛毛织的袋子去背一些草根回来。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汪爷爷坚持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三月份才回到中队。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
部队夏天煮饭也面临着柴火短缺的问题。全中队出动到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打柴火,上头派来链式拖拉机,用钢丝绳捆在沙包上拖出柴火。甚至在蒸馍馍时,不小心把高压锅烧了个洞,却不知馍馍到底蒸熟没蒸熟。这些看似有趣却又充满艰辛的故事,见证了部队生活的不易。
汪爷爷退伍后,回到十一团。在兵团组建劳改队期间,他担任劳改二中队的班长,带领十几个人修监狱,砍红柳、柳树盖房子。后来又当副队长兼会计,再到连队当副指导员,始终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家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清俊爷爷于 1970 年参军,在部队待了五年三个月。他所在的陆军 902部队,初期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物资匮乏,一年多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靠种植少量野菜充饥。住房简陋,自行搭建和利用原有小房子居住。饮食简单,甚至因食用有毒食物而发生中毒事件。但上级领导及时重视,采取措施改善伙食供应,引入各地蔬菜和食品种类,提升了部队生活质量。
两位爷爷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军人的伟大。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经历,是一部部生动的教材,教会我们坚韧、奉献、责任与担当。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西藏阿里的高海拔地区,汪爷爷克服了饮食、居住等诸多困难,为了完成路线教育工作,与藏族同胞一起生活,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张清俊爷爷在部队初期,面对物资匮乏的困境,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种植野菜、改善伙食,体现了军人的乐观与坚韧。
他们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在面对生肉、胀麻等不习惯的食物时,汪爷爷饿了几天后选择了适应;在部队面临疫情时,张清俊爷爷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展现了军人的担当。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
同时,两位爷爷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从部队时期的艰苦生活到后来的发展变化,我们看到了国家的不断进步和强大。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的付出和奉献。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两位爷爷的故事中,我们还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退伍后的工作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汪爷爷在劳改队担任不同职务,为建设家乡努力工作;张清俊爷爷在畜牧业工作中,自觉管理和解决问题,对得起自己的岗位职责。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岁月如歌,军魂不朽。两位爷爷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我们前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动力。让我们以两位爷爷为榜样,传承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