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李志燕

  暑期“三下乡”心得体会

       在这个暑假,我有幸跟随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的学生队伍踏上了暑期“三下乡”的旅程。短短数日,我们辗转于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之间,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从探寻古都文脉的源远流长,到触摸佛教艺术的瑰丽雄奇,再到感悟红色土地的悲壮雄浑,每一处都给予我灵魂的震颤与深刻的精神洗礼。

  走进大同市博物馆,就像翻开了一部厚重的“无字史书”。气势恢宏的场馆建筑,巧妙融合了大同特有的文化元素。馆内藏品琳琅满目,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质朴厚重,勾勒出先民的生活图景;在“魏都平城”展厅,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与石雕柱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异域风情,无声地诉说着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宏大叙事。这些文物不仅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更是承载大同历史记忆的文化密码。通过参观大同市博物馆,不仅让我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与文物的传承,更让我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站,我们前往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走进云冈石窟,53个洞窟、9.7万余尊造像次第展开,宛如一部立体的北魏百科全书。当第20窟那尊17米高的露天大佛赫然出现在眼前时,时间仿佛凝固了。大佛面容慈悲而庄严,任凭千年风沙与硝烟的侵蚀,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我沿着路线缓缓而上,近距离凝视那些或立或坐的佛像,其衣纹的流畅、神情的恬静,无不透露着北魏工匠“凿石成佛”的虔诚与执着。然而,岁月的风霜并未对这些艺术瑰宝手下留情。长期的风化、渗水侵蚀,让石窟壁画褪色剥落;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使部分造像濒临损毁。更加让我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旅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灵丘县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这里的气氛与前两站的厚重静谧截然不同,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硝烟的味道。踏上115级台阶,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将我们带回1937年那个血与火的清晨。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枪支、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场以弱胜强的奇迹。讲解员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八路军115师如何在乔沟的险峻地形中,以血肉之躯硬撼日军的钢铁洪流。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如今安稳的生活。“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也化作责任,压在我们的肩头。

  从博物馆的文脉探寻,到石窟的艺术朝圣,再到红色土地的庄严凭吊,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体悟到,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流动的现在与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无法重现先辈的辉煌,但我们可以让历史的火炬在手中传递得更稳、更远,用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