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背景下,浙江省东阳市木雕小镇作为木雕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近日,中国计量大学非遗数韵小队成员们走进木雕小镇,参观了陈一中艺术馆和胡先民艺术馆,亲身感受东阳木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陈一中艺术馆于2017年12月正式开馆,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整体采用中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陈一中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16 岁便开始习艺,如今已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其擅长深浮雕、高浮雕和阴刻等多种雕刻技法,作品风格独特,善于创新,将古典的木雕艺术与现代的潮流艺术相结合,在雄奇中透着高古,秀雅中又显清新。
艺术馆一楼为木雕馆,陈列着陈一中的众多木雕佳作。其中,大型木雕作品《江南帝王州》吸引了小队成员们的目光。这件作品运用了多层叠雕的技法,精细绝伦,画面开阔,将江南的繁华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江南的独特韵味。据艺术馆工作人员介绍,陈一中的作品贯通多种雕刻技法,题材造型独树一帜,历年来其作品屡屡入选 G20 等各大国际峰会,如《喜从天降》等作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小队成员们有幸对陈一中大师进行了采访,陈一中大师表示,现如今木雕工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比较小,大部分受众群体都还是中老年人,为此,陈一中大师不断在自己的木雕作品中进行创新,以此来更好的宣传木雕工艺品,使年轻人们也能很好的了解到木雕工艺,甚者能对他产生兴趣并且为之努力,为之学习。陈一中大师认为木雕要从小培养,为此不断参与各类研学活动,致力于对木雕的传承事业,他本人曾说过,现如今很多木雕师傅教徒弟都是有所保留,但他从不会这样,致力于培养一个真正的木雕技术传人。木雕手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勉强做出还算能看的作品,陈大师自16岁以来就跟从师傅学习手艺,22岁时才能算得上出师。由此可见,木雕是一门需要充足的耐心的工作,不能急更不能躁,只有耐下性子慢慢学习沉淀,才能够让木雕进一步发言光大!
离开陈一中艺术馆,小队成员们紧接着来到了胡先民艺术馆。该艺术馆始建于2014年,建筑面积12729平方米,由文化交流区与教学研、制作区两大部分组成,同时它也是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和浙江省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走进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创意的木雕作品。胡先民作为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多以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承载和诠释人文思想。在创作过程中,他不仅注重传承东阳木雕的传统技艺,还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
在教学研、制作区,小队成员们看到了有关胡先民对于残障人士的帮助的记录。据了解,胡先民深知木雕技艺对于残障人士而言,是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为此,他积极与当地特教学校合作,形成了“非遗+特教”的合作模式。如今,胡先民工作室还与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金华特殊教育学校等十余所院校共建产教基地,课程从单一木雕扩展至竹雕、陶艺等多元领域,形成“文创+就业”的共富工坊模式。在胡先民的教导下,许多残障学徒不仅掌握了木雕技艺,还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观结束后,小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东阳木雕文化的博大精深。陈一中和胡先民两位大师在传承和创新东阳木雕技艺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陈一中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将东阳木雕的艺术魅力展现到了国际舞台;而胡先民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残障人士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木雕技艺,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未来,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持续推动,相信东阳木雕小镇将继续发挥其文化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为东阳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陈一中和胡先民艺术馆也将成为传播木雕文化的重要阵地,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上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