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时光流转思绪飞,尧古之旅心留香

时间:2023-08-30 关注:
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黔南计划实践队走进尧古村,亲身体验了扎染、造纸和酿酒等传统工艺,并走访考察了当地各方面的情况。这段宝贵的时光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智慧之美更是让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性深入每个人的心灵。
队长何佳芮实践感悟: 
今年尧古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无论是扎染、酿酒还是造纸,都不同于我们去年所见,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村支书对尧古村的未来有着相对明确的规划,正在着手进行建设,并尝试引入人才,带领村民们创业致富,我们期待尧古村越来越好。
回首这次尧古之行,我深深感受到了时代的力量。实践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从中汲取的收获是无价的。尧古乡村的变化让我明白,只要有坚持、创新和发展的意愿,乡村也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城市一样富有活力。带着对未来尧古的祝福,我离开这片土地。但心中留下了一份特殊的情愫,期待再次回到这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见证更多时代带给乡村的美好变化。
队员杨婉嫆:
实践的这几天,我们准时起床、准时吃饭、准时出发、准时赶ddl、准时睡觉,安排得特别得妥当,有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感觉。我们先是和当地的奶奶学习了扎染,从扎花到染布再到晾晒,每一步都有很多讲究,真正的完成一件作品可能需要花上3个多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一件扎染工艺品有多么来之不易。认真和辛苦是有了,但还存在样式老旧、质量一般等问题想要把尧古村的扎染给做好做大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队员任慧瑛: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微风轻轻拂过稻田,吹起一阵阵波浪,伴随着鸡鸣犬吠,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在尧古村这三天遇到的每一位手工艺人或者说村民都十分照顾我们,这让初来乍到的我们倍感亲切。
 对于扎染、酿酒和造纸工艺实践,尽管每个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不易,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取代了需要一针一线缝制的手工图案,取代了一张一张从浸泡数月竹子和糯叶的水里捞出的纸张,同时这些传统的、独特的工法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本次实践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三项传统工艺的流程以及面临的现状,尽管力量微薄,但还是希望能够为这些传统手工艺提出一点优化建议,换来小小的进步。希望靛蓝色的美丽能被更多人知道。
队员杨承师: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我们“象牙塔认知”的现实打击,是“行万里路”,是在实践中去感受以往的所学,是让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最真实的模样。它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改变地方的发展或者直接促进某方面进步,更多的是在我们大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颗种子,再经历之后的学习和成长“生根发芽”,等踏入社会便“开花结果”。
学哲学给了我辩证的思维,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不可能同时让所有人得偿所愿,但是这也只是时间和先后问题,正如造纸爷爷今年吐槽没钱修下去的破败作坊一样。新旧交替是永恒的主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过不了几年,一定会有更好的作坊供他继续传播这门非遗技艺。
队员张晶:
体验了村子里流传下来的老手艺,针对村子目前的现状,我们实践小队真的很想把这些老手艺流传下来并且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可以体验到这些技能、以及了解这个古村落。但碍于村子的交通不便以及人口稀少、发展受限,我们可以帮助的并不多,不过能尽出微薄之力也是为村子中技艺的流传添砖加瓦,希望黔南计划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让这些老手艺人越来越好,让非遗代代流传。
实践之前,对“非遗“的认识仅仅为纯手工,在实践后,我认为非遗不仅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技术,更是以前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体验到生活的进步;发展非遗、保护非遗,让这些技术代代相传。
队员刘晋瑜:
比起“传承非遗文化,带动当地发展”这些我们最初的目的,在这几天的实践里我更多的是看到一种矛盾。
是村委会希望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将产品带出去的想法与扎染的老人不会用网络,没有销售渠道,只希望在村子里卖卖就好的“佛系”态度之间的矛盾;也是我们希望发展当地旅游业,将尧古“带出去”,与一些游客不希望这里变得商业化,觉得保持现状就很好的想法之间的一种矛盾。这些事我现在也找不到答案。我们希望尧古村变得更好,有更多人知道它,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可把传统带出去,就不可避免的变得商业化,很可能破坏它原有的东西,甚至将它变得面目全非。
真正要去解决这些矛盾真的很难,这也是我来到实地后,才发现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并不像我们最初的策划书里想的那么简单。这可能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吧,切切实实去体会而不是纸上谈兵。
队员袁宇辰: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技艺,需要加强推广和市场开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
通过体验实践和与村民交流采访,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复杂性和精湛技艺,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乐观朴素的生活态度。许多村民依靠这些传统手工艺维持生计,他们每天都在工作中付出辛勤努力,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朴素的心态。他们对自己的手工艺充满自豪,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手工艺为村落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希望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我也希望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队员周小瑞:
这一趟黔南计划实践之旅,对我来说无疑是珍贵、美好且深刻的。很遗憾,去的黔南计划中我不幸面试失利,之后的时间里我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终于在有幸通过今年的招募,能亲身实地地来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尧古村,近距离地接触到扎染、酿酒、造纸等非遗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和真诚,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却让我感受颇深。
将要离开尧古村时内心是非常不舍的,几天的时间竟然如此短暂,每天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光都过得非常充实有意义,从大家身上我感受到了所有人真情实感想要帮助尧古村的内心,看到了大家的不懈努力和执着奋斗,能认识大家真的很幸运很幸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更美好的尧古村吧!
队员孙竞洋:
作为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们能改变的事少之又少,但是我们的队伍仍悉心收集资料,调研走访,提出可行的建议和规划。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十个人乃至未来年复一年前往尧古村的年轻人们有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坚持去做,我相信在未来必定能成移山之势。
一期一会,感谢遇见。车子穿出隧道,群山在身后渐远,而我却感到无数相隔山海、时空的人与我相联。那些工匠,那些村民,以及其他所有为生活奔走的人,他们一代代在土地上写下人类文明的史诗。技艺代代传承,人们生生不息,民族的火种大概就在于此,像山中的远远近近的村子一样,起于点点,终可燎原。
队员陈宇徽:
此行不虚,伴风随雨。山水之间,回忆去年的感动,也从更多的角度重新认识村子。从工科角度出发,都是围绕着改进方案思考,一有自己专业可以施展的领域就想把思想种在这片土地上。
入村就发现了村落的巨大改变,原本朦胧在历史角落的青竹木房重新被打磨上了印染的光辉,在下午五点的夕照下就像洞口里的篝火一样可爱。翻新后的村子更显得端庄,有点像出嫁女子乔装出门的感觉,可惜目前仍未翻修完毕,等来年开春,其美更甚。村子里藏了许多的艺术家,相聚于尧古一地,绘画、建筑、雕塑等等,小村也不再那么平凡。好想看到来年的尧古,可惜时间匹配不上了。
队员杨欣怡:
本次的黔南计划实践活动于我而言是最为特殊的存在,因为身体的原因,我没能和其余十位小伙伴一起去到贵州尧古村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于是我开始了一次在病床上和大家一起战斗的实践,每天的分享都是在大家分享实实在在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看到宣传组发出的每天的实践推送,我感觉这真的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用大学生的视角总结出关于扎染等民族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一些特色,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间接帮助尧古村的经济发展。虽然我们最终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但是每次迈出一小步,积累起来就将迈出一大步。我相信在每一年的实践基础上,尧古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我们大学生的能力也将得到更好的锻炼。

 

 

 




 
作者:孙竞洋、杨承师 来源:三下乡网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