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红土共青梦未央,垦荒美育耀华章

时间:2024-08-19     阅读:
 红土共青梦未央,垦荒美育耀华章
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我和东南大学SEU砼声弘美实践团队的伙伴们一同启程前往共青城。此次实践聚焦“红色美育”,旨在深入了解并传承这片土地上的垦荒文化。随着火车缓缓驶入共青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远山如黛,轻柔地勾勒出天际线,云雾在山间轻盈舞动,仿佛是自然界的轻纱,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共青城,这座被翠绿环绕的城市,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我们面前。每一步行进,都仿佛是在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着这片土地上流淌的红色血脉。在这里,我们围绕“红色美育”这一主题,见证了这座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华丽转身。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历史角落,如今正沐浴在红色文化的阳光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我们探访了先辈故居,探寻了垦荒遗址,听老一辈讲述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感受着那份坚定的信仰与无畏的精神。红色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力量,它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吹散了落后的阴霾,让这座城市的天空更加蔚蓝,人心更加纯净。
音符绘心田 彩笔绘宏图
在共青城的日子里,我们实践成员着眼于成长中的孩子,积极与当地社区合作,以“红色美育”教育为主题,举办了音乐沙龙活动和主题绘画活动。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憧憬,聆听着他们对国家包含爱意的朗诵,欣赏着他们对自己心中的共青城的绘画,心中满是感动与欣慰,新时代领路者曾言“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相信他们会拥有 “长江破浪会有时”的自信,做“会当凌绝顶”的攀登者,为照亮祖国献出自己的那份光亮。
潘家湾夏韵:拓印绿意·逐梦田野
阳光明媚,蝉鸣阵阵,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美丽的潘家湾,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活动。
在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们有幸体验了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拓印的独特魅力。指尖轻触自然之物,每一次拓印都如同与岁月对话,让那些古老的故事在我们的手中复活。这份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也点燃了心中对大自然无尽之美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踏入植物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生命的气息,我们在那里学习了当地世代相传的嫁接技艺。每一刀每一剪,都是对古老智慧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希望这种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方法能够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繁荣的明天,并确保这项珍贵的传统技艺得以代代相传。当夕阳西下,我们投身于清理越野场地周围的环境,细心地捡拾每一片垃圾,并协助工作人员将越野摩托车安全转移至指定位置。这一刻,我们不仅是自然的观察者,更是它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护这片绿水青山的庄严承诺。午后,阳光温柔地洒在潘家湾的一片空地上,我们共同种下了一排排小树苗。这些稚嫩的生命不仅仅是希望的象征,更是对未来的一份承诺——承诺我们会继续爱护这片土地,让它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每一步行动都在为构建和谐美丽的新农村贡献力量,让潘家湾成为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完美结合的典范之地。在这里,我们不仅传承了历史的记忆,也播撒了绿色的希望,共同编织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跨越时空的对话:垦荒精神与前辈遗志
2024年7月27日,我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深入共青精神体验园与耀邦陵园,以及探访了袁隆平先生的隆平故居,这不仅是一场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传承。
在共青精神体验园,雨中的我们心怀热忱,见证了那段青春与汗水铸就的传奇。垦荒纪念碑的庄严矗立,如同历史的丰碑,镌刻着垦荒队员们的英勇与奉献,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垦荒精神。博物馆中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是那段激情岁月的见证,激发着我们对先辈遗志的无限敬仰与传承之志。供销社、垦殖场、垦荒广场,每一处都仿佛带我们穿越回那个艰苦卓绝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力量。
随后,我们前往耀邦陵园,以白菊寄托哀思,缅怀胡耀邦同志的丰功伟绩。陵园内的松柏苍翠,象征着革命精神的永存;纪念碑前的入党誓词与入团誓词,让我们在重温中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中日和平樱花林与生平馆的参观,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胡耀邦同志的生平与贡献,更感受到他对于和平与发展的不懈追求,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最后,我们探访了袁隆平先生的隆平故居,这里是科学精神的摇篮,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故居中的“颐园”牌匾、枣树与柿子树,寓意深远,寄托了家人对袁隆平先生的美好期望。成就展与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的展示,让我们全面了解了袁隆平先生的卓越贡献与科学精神。作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隆平故居不仅传承着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更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着力量。
此次旅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垦荒精神、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伟大与不朽。这些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垦荒荣光,军魂铸城:共青城的红色记忆与传承
在江西共青城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我们深入探访了倪新华老人这一批首批垦荒队员以及洪寿彭、王德生两位退役军人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勇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为国家献出力量”这一崇高理念的深刻诠释。
垦荒岁月,青春无悔
倪新华老人作为共青城垦荒的先驱,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满怀激情。面对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恶劣环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用青春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们不仅克服了自然条件的艰苦,更在精神上树立了坚定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响应了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倪新华老人强调,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同时鼓励年轻人要勤学不辍,为未来的就业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旅生涯,铸就荣耀
洪寿彭和王德生两位退役军人,则用自己的军旅经历诠释了“当兵后悔四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的深刻含义。他们回忆起新兵训练的艰辛,虽然条件艰苦,但那份对国家和军队的热爱让他们坚持了下来。退伍后,他们依然保持着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将部队和国家永远装在心里。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他们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也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加珍惜和感恩。
倪新华老人、洪寿彭和王德生的故事,是无数为国家献出力量、不怕苦不怕累的人们的缩影。他们以青春为舟,热血为帆,穿越风雨,书写时代华章;以无畏为骨,奉献为魂,铸就红色丰碑,照亮后人前行之路;用坚韧与执着,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刘谦     来源:东南大学SEU砼声弘美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