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田野”书写“青春答卷”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作者:刘家汇 魏志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园艺学院赴合阳县沿黄涉农大河之治暨情暖童心支教实践团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部署,深耕从乡村一线,在金峪镇的“希望田野”中浇灌希望之花,用实践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学农人的“青春答卷”。
播种希望胚芽,传承文化精华乡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生长的沃土,非遗多数来自这片沃土,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乡村非遗文化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支教实践团深入金峪镇让非遗传承的萌芽深埋在每一个孩童的心里,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支教实践团开设一系列非遗课程:泥土的蜕变与诗意的绽放——陶艺课程、以剪代笔,纸上生花——中国剪纸、由染而生,布里生花——扎染课程、巧手雕刻,葫芦生花——葫芦雕刻等,在揉,捏,搓,盘等手法中体验古老黄河文化的魅力,在剪纸课上“千剪不断,万刻不乱”的剪纸艺术深入孩子内心,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合阳纸塑窗花体验馆,跨越时空与罗占花老师对话,将纸塑窗花的魅力展现地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扎染,葫芦等课程更是被老师们频频玩出花活,寓教于乐,在动手体验中领悟传递文化的魅力。在金峪镇孩子的心理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让文化胚芽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新时代集新的人,新的事物和新的局面于一身,定能增强这粒种子的生命力,只待在未来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深入基层调研,助力乡村振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实践团为了解当地农事农情、社区发展,从而探索出更好的乡村振兴之道。实践团的成员们趁此当地的古会开展乡村走访、基层调研,身挨身坐,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心贴心聊,聆听最真实的声音。在乡村走访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让实践团成员们为之动容。大燕姐是樱桃种植产业与电商行业的领军人物,凭一己之力带动乡村樱桃产业发展,“别人不做的我才要去做”、“说好话,做好人”,利他主义在大燕姐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她身上,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乡村振兴中蓬勃的基层力量,在不断地与乡亲攀谈过程中,对当地农户家庭特征、收支情况以及农业的生产过程都得以了解。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是时代留给青年的又一命题,共建共创共享,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治理井井有条,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乡村振兴,事在人为,需要青年学子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传递绿色力量,增强农业自信大步向前走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广大青年使命笃行奋力奔跑,走到乡村,传递绿色接力棒,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故事。支教实践团成员牢记青年使命,厚植爱农情怀,在实践活动中开设了一系列园艺专业特色课程,增强了农业自信心,播撒了绿色希望。活动开展分为:慧眼识株——解密植物密码的植物辨识课程,以生活点滴引入自然教育,极大激发了孩子们深入学习植物学的兴趣,更增强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与认识世界的洞察力。随后开展自然之美,一脉相承的叶脉书签课程,将采集的花草制成叶脉书签,将记忆永存制成一件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紧接着锤草印花——植物拓染,将非遗与农业紧密联合起来,让非遗在农业中焕发出新的魅力,让孩子们在队旗上绘出独属于他们的植物标记,将爱留在这个夏天。基于园艺学院特色茶学专业,支教实践团开展了一堂中国传统茶文化讲座,让中国茶艺文化走进每一个孩子心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相信在未来,这些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绿色种子必将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他们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生力量。

在这个蝉鸣不止的夏天,我们短暂交错,尾声潮落,温暖了彼此。随着时代浪潮奔涌,越来越多的青年以踊跃的姿态奔赴乡村振兴前沿,投身到农业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用青年的智力和活力点亮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广大青年要积极主动前往广袤乡村挥洒汗水,用青年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极其乡村教育和农业发展的澎湃浪潮,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发挥才能,实现作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交出最优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