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56个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2025年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译路同行,遗脉同心”支教团循着文化传承的脉络,从秦淮河畔启程,跨越千里山海,扎根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以知识为桥、以文化为纽带,在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时代光彩。
图1 团队合照 徐塬摄
以魂铸基:让共同体理念在文化浸润中扎根生长 开营仪式上,“我来自汉族”“我来自布依族”“我来自苗族”“我来自黎族”“我来自壮族”“我来自回族”,各族孩子的笑脸挤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民族画卷,这正是“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最生动的模样。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时,不同民族的声音自然交融,每一句“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都满含对祖国的赤诚。
为让红色故事在青春心中扎根,支教团特意邀请到镇宁县实验小学原校长、老党员杨兴俊给同学们讲红色故事。年过七旬的她精神矍铄,回忆起过往时眼中闪着光,结合自身数十年扎根基层教育的经历,将老党员们在岗位上传承红色精神、用行动践行初心的往事娓娓道来。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细节,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让同学们“党员”二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图2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原校长杨兴俊授课 曹梦颖摄
随后,志愿者们带领同学们走进陆瑞光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驳的革命遗物在展柜中静静陈列,支教团成员贺星菁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厚重,将老红军陆瑞光投身革命、守护家园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投身武装斗争的坚定抉择,到与群众鱼水相依的温暖过往,每一个细节都让同学们驻足凝神,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担当。

图3 陆瑞光纪念馆 曹梦颖摄
参观至尾声,在纪念馆的红色背景墙前,志愿者与同学们整齐列队。当崭新的红领巾被郑重系在颈间,那抹鲜红与纪念馆里的革命印记交相辉映;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对老红军精神的呼应,让红色基因在民族校园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扎根。

图4 在陆瑞光纪念馆唱国歌 曹梦颖摄
以新赋能:让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生机 支教团深知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创新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选择,因此依托外语专业优势打造“英语+民族团结文化”双语课程,将传统基因与现代元素巧妙交融。

图5 绘画少数民族卡片 曹梦颖摄
在传统文化研习课上,支教团的少数民族志愿者带着祖辈传承的技艺走进教室。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捆绑、浸染的诀窍,蓝白相间的纹样在布匹上渐渐舒展,每一笔都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勾勒;他们轻声讲述苗族银饰锻造时 “千锤百炼始成器” 的故事,仿佛将孩子们带回叮叮当当的锻造工坊,让那份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精神,顺着清脆的声响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

图6 扎染作品展示 曹梦颖摄
民族团结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却格外真挚的语言,把苗族飞歌里的古老传说、布依族 “三月三” 的民俗风情娓娓道来。这些带着乡音的青春之声,让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的民生温度跨越语言的界限,传向更远的地方。

图7 民族团结课 曹梦颖摄
而在英语话剧《花木兰》赏析课上,经典故事被赋予了民族文化的新解读。孩子们在台词对白中感受着 “家国同构” 的深刻内涵,这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上焕发出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这份力量,既是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更是各族儿女同心筑梦、共赴复兴的深厚底气。
以心相连:让团结之花在双向奔赴中绽放 这场跨越千里的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镇宁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文化角里,各民族孩子共同创作的民族人物卡片记录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愿景;双语广播站里,每天都有不同民族的故事被讲述、被倾听。而那首《我和我的祖国》,早已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旋律——无论是课后的自发合唱,还是活动中的集体表演,孩子们总能默契地摆出心向祖国的手势,用歌声与舞姿诉说着“祖国在我心中”的纯真情感。


图8图9 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 曹梦颖摄
支教团队长曹梦颖表示:“带着使命而来,却先被这片土地的热忱与多元打动。要和孩子们一起,让非遗的种子在课堂里发芽,让民族团结的花越开越艳。”
从秦淮河畔到黄果树瀑布,从书本课堂到社会实践,“译路同行,遗脉同心”支教团在黔中大地播撒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民族团结的希望。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接力,终将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华大地上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