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赓续红色血脉,淬炼青春担当—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赴井冈山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时间:2025-07-31     阅读:
    来源: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
七月的井冈山,苍松翠柏间回荡着革命先辈的呐喊,红土沃野上闪耀着信仰的光芒。2025年7月27日至30日,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探访革命旧址、参与情景教学、体验红色实践,于烽火岁月的回溯中触摸初心,在精神谱系的传承中淬炼担当,让井冈山精神在青春步履中焕发时代新辉。

(图为老师讲解三湾改编)
溯源历史根脉,解码精神基因
实践之旅以历史纵深为轴,从革命火种的孕育到强军密码的破译,层层揭开井冈山精神的内核。
在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基地教师系统梳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历史脉络,详细解读了1927年毛泽东率部在三湾村实施的整编壮举——缩编部队、设立士兵委员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让学员们深刻领悟"党指挥枪"这一军魂的起源。实践团成员分组绘制队旗,在创作中深化对革命智慧的理解。
滕永琛教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课,则从战略高
度阐释了井冈山根据地作为"革命摇篮"的意义。从张子清师长"献盐救伤员"的赤诚,到"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二十四字精神内核,理论与史实相互交织,让学员们明白:这片红土孕育的不仅是胜利的火种,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
踏访红色旧址,触摸初心温度
从晨光中的小井医馆到暮色里的黄洋界哨口,实践团的足迹串联起井冈山的烽火记忆。
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内,简陋医疗设备诉说着缺医少药的艰难。讲解员讲述的张子清师长故事令人动容:重伤的他将珍贵的盐巴留给战友,自己却因感染牺牲,这袋盐成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信仰见证。

(图为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老师讲解小井红军医院)
大井村的常青树前,成员们凝视着被炮弹炸断仍抽新芽的树干,仿佛看见革命火种在绝境中生生不息;毛泽东旧居的"读书石"旁,补丁被褥与《井冈山的斗争》手稿复印件,还原着先辈"在艰苦中乐观奋进"的身影。
黄洋界上,"一炮定乾坤"的传奇仍在回响。1928年,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退敌军进攻,靠的不仅是战术智慧,更有军民共筑的铜墙铁壁。站在当年的哨口,学员们读懂了"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深刻内涵——这既是保卫战的胜利密码,也是今日乡村振兴的力
量源泉。

(图为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瞻仰大井毛泽东同志故居)
沉浸式实践,让精神可触可感
从编草鞋的指尖温度到急行军的汗水洗礼,实践团以亲身体验接续革命传统。
夜幕下的"学编红军草鞋"现场,麻线磨红了指尖,却磨不灭专注。老艺人示范着编织技巧,老师讲述着"一双草鞋走天下"的长征故事,成员们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织进针脚。当拙朴的草鞋成型,手中紧握的仿佛是连接今昔的精神纽带。
急行军路上,学员们背着行囊沿先辈足迹攀登,陡峭山路考验着体力,更淬炼着意志。 

(图为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行军路上)
抵达马源村时,汗水浸湿的衣衫下,是对"艰苦奋斗"四个字的切身体悟。农家院里,"自制红军餐"的烟火气中,洗菜、烹饪的辛劳与老乡讲述的生活变迁交织,让"军民鱼水情"从历史走进现实——革命年代的互助精神,正化作今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薪火相传,让信仰照亮征程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苍松环绕纪念碑。实践团成员敬献花篮、鞠躬默哀,向4.8万长眠于此的英烈致敬。面对鲜红团旗,他们高举右拳重温入团誓词,誓言回荡在陵园上空,是对15744位铭刻姓名及无名烈士的告慰,更是青春担当的宣言。

(图为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宣誓) 
从理论课堂到实地探访,从历史回溯到实践体悟,四天实践让井冈山精神从书本走进心灵。学员们表示,将带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精神养分,在求学与实践中续写红色篇章。
正如那两棵历经战火的常青树,井冈山的星火从未熄灭。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的青春足迹,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远闪耀光芒。
撰稿人:徐健瑞
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
2025年7月31日

 
(图为团队在黄洋界拍摄的集体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