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州黄姚古镇的青石板路旁,“杨晋记”作坊的蒸汽里飘着百年不变的豆豉香。作为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姚豆豉以“无盐发酵”“三蒸三晒”的独特工艺闻名,如今正以“守正创新”书写着新的传承故事。8月10日,广西师范大学“黄姚豉韵寻踪队”的调研,让这颗“富硒黑豆”背后的故事愈发清晰。
黄姚豆豉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清康乾年间达到鼎盛,而“杨晋记”作为现存最古老的作坊,从1802年有据可考至今已传至第八代。作坊内,嘉庆年间的防伪石章静静陈列,见证着往昔辉煌——当年为防假冒,匠人以印章为记,如今成了老字号的珍贵物证。其工艺堪称一绝:选用本地富硒黑豆与喀斯特古井泉水,经两次发酵(每次6-7天)加3至6个月陈仓发酵而成,既是调味佳品,也是“食药同源”的养生良方,新冠疫情期间更被多地预防汤剂采用。
传承之路曾布满挑战:传统工艺全凭经验把控温湿度,“三蒸三晒”耗时耗力,年轻学习者寥寥;每批味道难统一,规模化生产受阻。为此,“杨晋记”打破“传内不传外”旧俗,秉持“肯学就教”理念,如今已有区级、市级传承人多名,更通过研学课程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在政府支持下,他们建起智能工厂,以专利设备模拟古法,产能较传统作坊提升3倍以上,同时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研究豆豉中的抗抑郁成分,探索大健康产业方向。
创新让百年豆豉焕发新生。即食型产品突破地域饮食限制,让北方消费者轻松品尝岭南风味;古镇里,卡通形象“豆娃”“豉娃”成了新名片,举人餐里的豆豉卤蹄、豆腐酿蘸料诉说着饮食文化故事。“以前靠游客带销,现在网店能发往全国。”杨晋记办公室主任邱晓峰说,尽管山区物流成本略高,但微信回购与珠三角市场的拓展,让老字号影响力渐增。
如今,黄姚古镇正推进风貌改造,计划以豆豉文化为核心打造特色小镇,让游客从看制作、学工艺到品宴席,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寻踪队成员也将通过自媒体宣传、完善地理标志体系,助力豉香飘向更远的地方。从防伪石章到智能生产线,从古镇作坊到全国市场,黄姚豆豉的蜕变,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守得住古法根脉,才能创得出时代新篇。

图为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合影 陈思语摄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晾晒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传承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