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里的青春课,动医学子黔中行
骄阳炙烤着黔中大地,金黄的玉米地沙沙作响,混合着远处传来的阵阵猪叫声。对于扬帆行动猪场实习团队的成员们来说,通往开阳县樊大勇猪场的乡间小路,不仅连接着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更是一条深入产业一线、理解乡村振兴的生动课堂。
在这里,书本理论碰撞生产实践,青春汗水融入乡土希望,他们用双眼观察、用双手体验,在猪舍的独特气味与农人的质朴智慧中,读懂了产业兴农的坚实足音。
严检入场:生物安全是生命线
实践的序幕,始于对现代化养殖业核心要义——生物安全的深刻体验。在正式进入樊大勇猪场前,实践队员们严格按照猪场制定的规程执行入场准备。在行政办公室,他们认真阅读并签署了详尽的《生物安全承诺书》。随后,全员前往场区检测中心完成包括核酸检测和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在内的严格筛查,确保结果均为阴性。紧接着是标准化的消毒流程:体温测量、喷雾消毒、紫外线照射,并更换专用工作服。每一步都需经生物安全主管确认无误,方能获准进入生产区。
“生物安全是猪场的生命线,必须百分之百执行到位。”杨总的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养殖对疫病防控的极致重视。橡胶靴踩过消毒池的瞬间,对何雨营而言,仿佛跨越了理论与现实的边界;而对整个团队来说,则标志着他们正式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世界。
猪场见闻:细节处见真章与关怀
走进猪场内部,眼前的景象更新了队员们对养殖的认知。几排朴实的猪舍映入眼帘,地面采用了漏粪板与实心防滑地板结合的设计。漏粪板便于及时清理排泄物,保持卫生;实心地板则为猪只提供舒适的躺卧区,避免蹄部磨损。尽管天气炎热,但屋顶的水雾降温系统持续工作,细密的水雾带来丝丝凉意,猪舍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控制适宜。看着中猪们悠闲地踱步、酣然躺卧,团队成员们真切体会到,“动物福利”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细节关怀——为猪只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是健康生长和品质保障的基础。
技术员带领大家参观了隔离区、育肥区等。在育肥区,何雨营敏锐地发现一头猪状态异常,口吐白沫。饲养员迅速反应,开启水雾系统并给猪冲凉水降温。“可能是天太热了。”饲养员解释道,并强调虽然设备未必顶尖,但定时巡查和及时处理是关键。杨总也坦言:“我们更看重实用,把基础管理做到位才是根本。”这种务实的态度,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实践课堂:手上功夫承载智慧与责任
最触动心灵的实践课发生在手术区。午后的阳光斜照,空气中弥漫着饲料与消毒水混合的气味。队员们屏息凝神,观看杨总为公猪进行二次阉割手术。猪的嘶叫声在空旷的场地回荡,而杨总动作沉稳娴熟。他的手指捏着手术刀,精准地划开切口,专注地清理脓血、撒上药粉,对周围的嘈杂和刺鼻气味恍若未觉。目睹猪从剧烈挣扎到渐渐平静的这一幕,成员们忽然明白,这没有精密仪器的场所,才是最真实的养殖一线。杨总那双手,凝聚着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书本知识化作了最朴实的动作。对参与去势操作的队员来说,这份体验更为直接。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和示范后,他们鼓起勇气亲手尝试。从最初的紧张生硬,到逐渐找到节奏、动作流畅,他们深刻体会到,熟练的技术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对“减少痛苦”的践行——精准利落的操作能最大程度减轻猪只应激,加速恢复。这让他们明白,精湛的技艺背后,是对生命的体恤与尊重,是在效率与动物福利间寻求的微妙平衡。
深度访谈:“1515工程”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民生温度
实践间隙,队员们有幸与杨定友总经理进行了深入访谈。杨总不仅分享了猪场布局、疾病防控等专业知识(如为防控非洲猪瘟采取的集中管制、严格把控人车物进出、强化消毒防疫),更向他们揭示了猪场在开阳县乡村振兴大局中的角色——深度参与县里提出的生猪“1515工程”(即实现生猪出栏15万头,平均每头养殖纯利润150元)。
杨总详细介绍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农户负责养殖。这种模式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提高了收入。“你看那山头的农户,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养咱们的猪,一头能稳赚150块,一户养个百八十头,日子就宽裕了。”杨总自豪地算着细账,也坦诚道出养殖业的不易:从3千克仔猪到120千克出栏,层层成本叠加后,利润空间仅约200元,“靠的就是薄利多销,更要靠品质说话。”这份坦诚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应对疫病和市场风险,更需在利润与责任间审慎权衡。杨馥玮和队员们认识到,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既要懂技术、会管理,更需怀揣对土地、农户和消费者的赤诚之心,肩负起带动周边、合作共赢的社会责任。
躬行悟道:青春力量与振兴梦想
短暂的猪场实践如同一堂生动的“青春课”。对团队成员们而言,回望猪场,他们感受到这片土地正经历着深刻的蜕变:严格的流程、标准的数据,最终都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实在收益、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以及乡村振兴最坚实的产业根基。墙上“1515工程”的宣传图,正是开阳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杨总娴熟的技术是“饲养规范化”的体现,沾着泥土的消毒操作契合着“防疫制度化”的严谨,粪污处理池也在践行“资源化利用”的理念。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的完美融合,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清晰可见。
他们意识到,唯有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力量。实践让他们学会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学。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动物福利(如增加环境丰容设施),并深刻理解到生物安全防控的极端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产业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带着黔地山间的微风、猪场里汗水与希望交织的温度,以及农户们沉甸甸的期盼,成员们踏上了归程。这段在猪粪味中触摸乡村振兴脉搏的经历,已在年轻的心中播下种子。他们深刻理解了现代化养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关乎农民生计、乡村发展的系统工程。
这份来自生产一线的体悟与感动,将伴随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沉淀,在更广阔的实践中成长,激励着他们未来为养殖业的进步、为广袤乡村的振兴,贡献属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