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蝉鸣撕扯着滚烫的空气,三伏天的烈日炙烤着大地。然而,在成都市温江区城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却是一片沁人心脾的清凉与欢声笑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红色党史宣讲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他们带来的并非枯燥的理论宣讲,而是一场名为“红色筑梦,纸惠双龄”的主题活动,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体验与现代心理教育融为一体,精准聚焦社区中的“一老一小”群体,用一把把素白的团扇,绘出了一幅幅跨越年龄的情感画卷。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们便用精心布置的场地瞬间吸引了居民们的目光。社区活动中心化身一座热闹的非遗乐园:长桌整齐排列,上面为每一位参与者准备了一把纯白的团扇和一套斑斓的彩笔。老人们慈祥地牵着孙儿们的手陆续落座,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
情绪绘画:色彩背后的内心世界
活动的核心环节——“情绪面具”绘画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实践队队长首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大家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就像天气有晴有雨,我们的内心也会有喜怒哀乐。今天,我们不用说话,只用颜色和线条,把心里的‘天气’画在扇子上好不好?”
在志愿者们的鼓励下,无论是银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纷纷右手执彩笔,左手按团扇,沉浸于创作之中。笔尖划过绢面,无声地诉说着各自的心事与故事。
其中一个小男孩,用尖锐的黑色线条重重地勾勒出一个愤怒的鬼脸面具,却在面具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添上一朵粉色的小花。“我有时候会很生气,像这些黑线一样,”他小声地向志愿者解释,“但妈妈就像这朵小花,总能让我慢慢好起来。”这份稚拙而真诚的表达,正是情绪管理的初阶启蒙。
还有孩子画下了“彩虹眼泪”,在蓝色的泪滴中,加入了彩虹的所有颜色。“难过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爱我,给我温暖,就像彩虹一样。”孩子们用最纯粹的色彩,完成了一次与自我情绪的坦诚对话,而老人们则更多地绘出祥云、牡丹或简单的笑脸,笔触间流淌的是历经岁月后的平和与豁达。
情绪走秀与情绪树:动静之间的文化升华
活动的尾声迎来了高潮部分——“情绪走秀”。孩子们手持自己完成的独一无二的“情绪团扇”,他们或用扇子遮面,表现“羞怯”;或奋力挥扇,表现“开心”;或缓步前行,表现“平静”。这场特别的走秀,是用肢体语言对内心世界的第二次诠释,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最精彩的环节,是所有人共同用完成的团扇拼贴成一棵巨大的“情绪树”。志愿者们提前在树干上写下《礼记·中庸》中的名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棵由数十把团扇构成的“情绪树”,不仅是一件壮观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生动的文化课堂。志愿者们借此向大家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绪管理的古老智慧:承认情绪的存在是基础,而更重要的则是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和调节,以达到内心的“中和”之境。
社区负责人张主任全程参与了活动,她感慨道:“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心理教育的媒介,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这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尤其适合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青春期儿童和内敛的老人,它为我们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可复制的新范式。”
一把素白团扇,几支斑斓彩笔,勾勒的不仅是图案,更是情感的轨迹;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温度。非遗从不是博物馆玻璃橱窗里冰冷的标本,它完全可以活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流淌在代代相传的指尖温度里,成为现代人滋养心灵、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这次实践,真正让红色的文化种子和非遗的艺术之花,在社区的老少心田间,落地生根,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