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2025年8月19至21日,由河北传媒学院团委组建的“冀翼童心”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西范庄小学,开展了以“‘威’爱绽放,‘童’绘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号召,以传媒艺术专业特色赋能乡村教育,通过系列创新美育实践,助力留守儿童全面成长。
初心如磐担使命 校地携手育新苗
“冀翼童心”社会实践团队抵达邢台市威县西范庄小学首日,受到七级校区校长李华波、副校长范文涵及西范庄小学校长宋之祥的热情接待。在河北传媒学院团委老师关静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与校方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美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此次交流明确了服务方向,为后续美育浸润活动奠定基础,彰显了高校服务基层教育的责任担当。
通过此次交流,团队深刻认识到美育在基层教育中的核心价值。美育不仅是艺术素养的培养,更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其心灵培育和人格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沟通也让团队更加明确了肩负的使命,坚定了通过专业服务助力基层美育发展的决心。
温情家访润心田 守望成长暖童心
“冀翼童心”社会实践团队走访了西范庄的留守儿童家庭。孩子们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起初他们害羞地躲在大人身后,通过慢慢交流,他们逐渐放松下来,开始好奇地询问大学和生活的事,小心地翻看团队成员带去的食物。这份小心翼翼的期待,让成员们更感责任在肩。通过走访,团队了解到西范庄小学已有百年历史,现有近300名学生,其中80%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仅缺少父母陪伴,美育资源也较为匮乏。
美育赋能启智慧 艺术浸润绽芳华
“冀翼童心”社会实践团队依托成员专业特长,为留守儿童开展系列沉浸式、互动式小课堂。播音课上,团队成员带领孩子练口部操、进行模拟主持,帮助孩子改善发音、提升表达自信;手工实践注重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以手绘扇子为主题,让孩子在涂色创作中释放创意;舞蹈课上,成员耐心拆解动作,指导孩子学习舞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艺术感知素养;影视鉴赏环节聚焦价值观与审美教育,通过具有积极意义的影片,帮助学生理解叙事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结构与人文精神,切实将语言表达、艺术感知、创意实践融入课堂。
梦想领航筑未来 希望播种伴成长
团队精心策划组织了“书香伴成长”读书分享活动。活动中,成员们为每位小朋友赠送了精心挑选的绘本读物,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读书心得。成员们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围绕绘本内容展开亲切交流,通过生动讲述和互动讨论,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活动现场气氛温馨融洽,成员们用真诚的分享搭建起情感联结的桥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给予温暖的陪伴,让留守儿童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滋养。
梦想班会环节,团队成员主动询问每个孩子的梦想,认真倾听他们对未来的憧憬。随后,借助AI技术为孩子们生成专属职业证件照,当孩子们看到印有自己形象的“职业照片”时,眼中满是惊喜,进一步坚定了对梦想的期待,也在心中埋下努力成长的种子。通过理想对话、情感表达以及“小红花”表彰等形式,使活动有效拓展了价值观引领与精神塑造的实践路径,助力留守儿童在思想启迪中树立信念、在交流共情中强化认同。
青春华章谱新篇 成果绽放映初心
文艺汇演成为此次实践的成果展示。在教室搭建的简易展示区,孩子们主动登台,通过模拟主持展现播音课收获,举起手绘扇子分享手工成果,还跳起舞蹈课上学到的舞蹈,用行动展现了三天来的成长与蜕变,集中体现了此次实践活动“以文化人、以美育心”的教育成效。学生通过舞台展现自我成长与艺术表达,生动反映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内在自信的建立,也让整个实践在掌声与笑容中圆满落幕。“冀翼童心”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美育浸润实践,探索出高校服务乡村教育的新路径。团队将专业实践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以美育浸润和情感陪伴为载体,为留守儿童成长注入温暖力量,彰显了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育人实效。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的有序输送,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堂”,使青年学子在服务奉献中深化了对基层实际的认知,筑牢了理想信念根基。团队将持续推进校地合作,以传媒艺术专业特色赋能乡村美育,不断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使命担当。